哪个情节可看出鲁迅爱国

哪个情节可看出鲁迅爱国,第1张

哪个情节可看出鲁迅爱国 鲁迅和杜甫都属于爱国文人,谁的思想境界更高呢?

我认为这两位爱国文人的思想境界因时代不同就会有高有低。

当然前者逊色于后者。

前者的爱国爱民必有赖于君主皇上,拥国是拥君;后者则是以民为主,为民呐喊助威。

境界高就高在立场是人民的立场,而不是哪家的私人王朝。

唐朝“诗圣”杜甫遇上了现代“狂人”鲁迅,谁思想境界更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先搞明白思想境界是什么?思想境界,就是一个人所有的精神和思想领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和平均水平的综合体现。

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其中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

我想问者提问的这个问题想必是第五种境界,即爱国境界吧。

我个人认为两位文人都是十分爱国的,但两者相比,杜甫的爱国境界更高。

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杜甫生前吃不上喝不上了,小儿子都饿死了,还忧国忧民。

鲁迅至少生前日子还是可以的,还有不少钱去养活母亲和自己的原配妻子朱安,在鲁迅去世后,许广平也一直用鲁迅的钱养活朱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杜甫都没基础了,还这么爱国,实在是令人敬佩。

二是杜甫比较温和、内敛,不好争斗,鲁迅同志个人感觉确实有些激进,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记者唐绍华对鲁迅的评价,我个人觉得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是杜甫颠沛流离,长期与一线多灾多难的百姓在一起,忧国忧民的情怀更深一些,而鲁迅因为长期埋头写作,所以与贫苦百姓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感触没有那么直接深刻。

且来看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作为一位爱国诗人,杜甫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深情诉说着自己的爱国情怀。

他对家国的火热炽情是他人格中最为耀眼的部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对黎民百姓的悲悯之心也被后世历代所推崇。

杜甫写了大量的爱国诗篇,如《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表达了对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三吏》《三别》更是见证和表达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虽被叛军所俘,但仍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在安史之乱时期,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杜甫的爱国思想中包含了忠君和爱民,并且它们之间联系紧密。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和百姓意愿的立场上慷慨陈词,认为拥强兵而进行有限的杀戮,不如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乱动干戈、力避杀伐。

《春望》中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在他身陷叛军贼营中,却依旧不忘对家国危亡的关心。

杜甫的忠君之爱也饱含批判精神。

当君主荒淫无道,朝政黑暗、战争连绵,他会毫不留情地予以批判。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既是对王公贵族的愤怨又是对百姓遭受战乱之苦的同情。

杜甫何以满腹悲怨?这一切都是源于他对国家和百姓的爱,由爱而生恨。

苏轼评价杜甫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在苏轼看来,杜甫对君主的终身未忘的忠心以及流露于诗歌中的爱民之情,使得他绝冠古今。

杜甫的怨情源于他的“忠孝”,爱国爱民而又面对惨淡的现实,所以他转而生怨,怨正是他忠君爱民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杜甫是真正的儒家,拥有士的精神,所以才能超越自身的物质欲求,并且忧国忧民,因为他的理想是与尧舜、孔孟等人一脉相承。

杜甫能写出《三吏》《三别》这样充满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名篇巨著,能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呼唤,足以证明他确实做到了“不以己悲”,因而才能心怀天下。

且来看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写的文章大多数是对国人的恨铁不成钢,但这种"恨"是带着爱意的恨,对国人之恨,也是对家国之忧。

正所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仅仅这一句诗就写尽了他对当局的恼怒,以及他愿意俯首,为国家鞠躬尽瘁做贡献的决心以及绝不妥协的胆识。

鲁迅有大量的文章如《藤野先生》《故乡》《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等等,都是对当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批判。

可以说 从《热风》开始的对封建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一直延续到《且介亭杂文末编》对国民党政府的法西斯专政的抗议,对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路线的反击。

都是鲁迅爱国思想的体现,彰显了他“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精神。

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一生追求民主,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

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

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结语: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但也确实存在着很多的异议,比如我也觉得他过于激进,太喜欢争论,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一个“对任何现实永远不会满意,因而变成真正的为反对而反对的反对者。

”(唐绍华)相比之下,杜甫更为温和、内敛一些,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着实比鲁迅更高一些。

你们觉得呢?欢迎讨论并关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2456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4
下一篇 2022-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