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的新台门在哪个位置

三味书屋的新台门在哪个位置,第1张

三味书屋的新台门在哪个位置 三味书屋在哪里?从百草园的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教学目的:1. 理解课文中对比方法的运用,通过比较认识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本质。

2. 学习课文准确地选用形容词、动词来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3. 学习课文指导写作,写景状物时要能看仔细、写具体。

教学重点:1. 记叙的感情色彩。

2. 两相比照的结构。

3. 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达动作。

教学难点:1. 借助词典和课文中的注释,注意生字、难词。

2. 文中的文言部分,注意理解体会。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方法:听说读写相结合,充分调动并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与运用语文的能力。

课型:新授课课前预习:1. 查工具书,给下边划线的字注音,并认清字形。

确凿záo 菜畦qí 蟋蟀shuài 缠络chán luò觅食mì 竹筛shāi 渊博yuān 宿儒sù鼎沸dǐng fèi 倜傥tì tǎng 锡箔xī bó 后窍qiào臃肿yōng 覆盆子fù 豁huò 塑sù啄食zhuó 白颊jiá 书塾shú 匾biǎn东方朔shuò 橘柚jú yòu 斑螯máo 油蛉líng鉴赏jiàn 桑甚shèn2. 解释下列词语:觅:找,寻求。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倘若:连词,表示假设,如果。

无妨:没有妨碍,不妨。

3. 识记课文注释中的生字、词。

4. 反复默读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郭沫若小时候对课的故事:有一个次郭沫若和同学们一道逃出去偷摘桃子吃,此事被私塾老师发觉了,老师就出了一个上联,谁能对出下联就免打板子。

上联为:“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同学们听了老师的出句,不知如何应对,机灵的郭沫若稍作思考就巧妙地对出下联:“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塾师听了郭沫若的对句很有文采,很有气派,就不再追查此事了。

今天我们要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也有类似情节,文章中的私塾先生又是怎样处理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亲自走进三味书屋里去看一看了。

二、简介鲁迅的生平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881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的新台门周家,原名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12~17岁在三味书屋读私塾,18岁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求学,改名为周树人。

1902年去日本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

1909年回绍兴任教。

1912年任职教育部于北京。

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他站在时代的前列,以笔为武器,向旧制度、旧传统、旧文化、旧道德进行了坚韧不拔的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26年,鲁迅先生由北京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写下了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此文最初发表在《莽原》期刊上,后编入散文集《朝花夕拾》,意思是:早晨的花,到傍晚才拾起来,比喻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到了中年才写成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是鲁迅童年时代由家庭到私塾的这段生活往事,是以地点和时间的变换来进行记叙的。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百草园”(前八段)(一)1. 指导学生快速默读前八段,并思考:在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记叙了哪三个令作者难以忘怀的内容?2. 提示:第一部分:三个方面的内容:a. 百草园的景物 b. 听长妈妈讲故事 c. 跟闰土父亲学捕鸟表明百草园生活是美好、神奇而有趣的,和文章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相印证,说明了百草园这一片小天地是鲁迅童年时生活和学习的乐园。

(二)学习课文选用准确的形容词、动词来表现景物特征的写法。

1. 课文中写了百草园的哪些美好景物?在第几段。

(学生找出第二段后,齐声朗读)在第二段里,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一组词语引出了十四种景物,叙述了四件趣事。

前两个“不必说”是略写百草园内景物的概貌;“单是……就有……”则较详细地写百草园内“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2.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前面两个“不必说”是为了撇开一些东西,是为了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

既然“单是”所指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也就使人感到园中的乐趣到处皆是了。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反映儿童感到事物优美而有趣的心理。

这一句型结构,前一半表示排除其他各种不同因素,后一半表示只谈其中某一因素。

3. 分析“不必说……在这里d琴”(即①②③句)找同学圈出表现事物颜色、声音、形状、动作的词语,品味其中所用的形容事物,表述动作的词语的准确性。

(结合练习二1. )颜色:碧绿的(菜畦) 紫红的(桑葚)声音:(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油蛉)低唱 (蟋蟀)d琴形态: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肥胖的(黄蜂) 轻捷的(叫天子)动作:(黄蜂)伏在菜花上 (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 (油蛉)低唱 (蟋蟀)d琴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写景物作者分别抓住了颜色和形态,写动物则分别抓住声音、形态和动作。

4. 分析后几句“翻开……好得远”作者抓住动作写出四件趣事:这一段的描写,层次清晰,角度多变,从整体到局部,从静景到动景。

植物�动物�植物,视觉�听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三)找同学概述美女蛇的故事,并思考:这个故事给充满情趣的百草园增添了什么?(神秘色彩)四作业:1. 结合课下注释,认准读音、字形、词义。

(两遍)2. 反复读课文,并背诵第二段。

五、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鲁迅全集》写作特点:①抓住景物特点。

②条理清楚,可恰当的顺序。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冬天的百草园是怎样的。

1. 指名讲述雪天捕鸟过程。

2. 捕鸟这段文字,连用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写捕鸟的动作,试找出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这些动词有:扫开 露 支 撒 系 牵 看 拉 罩作者连用九个表述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了。

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动词用得准确、简练。

三、分析第八段(结合练习三)P421. 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作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者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童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的依恋心情。

2. 删掉这段文字中的加点词语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

因为删掉了加点词语以后,句子的意思完全变了,由无法肯定变成完全肯定了,违背了作者猜测的愿意,也不能表达“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私塾的反感。

原文的表达说明鲁迅童年误认为上学是对自己过失的惩罚。

实际上鲁迅写此文已46岁,知道是自己已到了上学年龄,家里人才把他送到私塾读书。

但文章仍以记忆中童年时的感受和心理来写,显得更有情趣。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三味书屋”1. 指导学生将三味书屋与百草园比较。

提问:“三味书屋”这部分写了哪三层意思?是怎样同“百草园”对比的?板书:三味书屋 百草园 学习环境 封闭、沉闷 开阔、优美 教课先生 老先生(死板、冷漠) 长妈妈、闰土父亲(亲吻、耐心) 学习内容 不懂的古文(枯燥、乏味) 自然景物、故事、捕鸟(神奇有趣)说明:①三味书屋由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里面的陈设只有一块匾、一幅画,是封闭的,十分单调、沉闷,远不及百草园内景色鲜艳,生物丰富,环境开阔优美。

②三味书屋里的先生对学生死板而冷漠,不愿学生提问,“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长妈妈和闰土父亲:娓娓地讲“美女蛇”的故事;“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③三味书屋内学习的内容是令儿童无法理解的古文,远不如长妈妈故事的神奇,也不如闰土父亲所教的捕鸟那样有收获。

2. 从两种生活的对比中可看出,“我喜欢哪种学习生活?喜欢百草园、不喜欢三味书屋。

3. 从课文中找出三味书屋中使“我”感兴趣的事。

两个地方:①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爬上那里的花坛可以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②当先生读书入神时,“我们”便可以做指甲戏、描绣像。

(这是先生绝对不允许的。

)五、作业:课外小练笔:试写一个游戏,表现一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一百字左右。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二、理解课文通过对比来揭示文章含义的写法。

提问:“我”喜欢的是百草园的生活,三味书屋中的学习内容不能吸引人,大家情愿到后园去折花捉虫,情愿做指甲戏、描绣像,而作为封建教育代表的“先生”却不允许“我们”这样做。

孩子喜欢的,先生阻止;先生提倡的,孩子毫无兴趣,这一矛盾说明了什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部分内容是什么关系?明确:①这一矛盾表明了封建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对孩子们毫无吸引力,并且束缚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②前后两部分内容是对比关系。

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三、文章的题目和内容有何联系?1. 课文题目“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地点的转换为记叙顺序的,其中“到”指出了两地间的过渡。

由此看出,本文题目的格式和本文的结构是一致的。

2. 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第9段)在内容上与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好相符,表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渡。

四、扩展讨论:对文中写到的三味书屋和寿镜吾老师,历来有两种对立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呆板枯燥”是束缚儿童发展的“牢笼”,先生是“维护封建教育制度和宣扬孔孟之道的一个典型的腐儒”,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对他“加以讽刺和批判。

”另一种意见认为三味书屋“是在同类私塾中顶开通明朗的一个”,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顶朴博学的人”,他不用戒尺、不罚跪,对学生和蔼、负责。

“寿镜吾先生在当时的社会里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老师”。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你对三味书屋和寿镜吾老师的评价。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答案无须统一)五、总结:文章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揭示了封建教育的失败。

这种教育不能吸引孩子,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毫无益处,实际上是从一个自由的天地进入了一个禁锢的天地。

六、作业:1. 仿照“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 练习三板书:△课后小结: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时,可详细介绍一下散文集《朝花夕拾》的有关内容,对鲁迅的生平、其他类文学作品可简略代过,不需多讲。

讲授内容时,百草园可多用精力,三味书屋简单说一下即可。

至于两部分内容的关系,学生如何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不做统一规定,不刻意强调私塾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束缚。

年级 初一 学科 语文 版本 期数内容标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分类索引号 G.623.2 分类索引描述 教学法 主题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栏目名称 教案精选 供稿老师 审稿老师录入 常艳霞 一校 康纪云 二校 审核

鲁迅故里和三味书屋不是一个地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2522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4
下一篇 2022-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