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南朝宋的确不避讳同音。
避讳出自《春秋》,后被奉为儒家准则。
避讳对象有三类,《公羊传·闵公元年》解释道:“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皇帝作为天子,自然是尊者。
避讳的松紧程度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有的时候非常严格,不仅要避皇帝的名讳,还要避字讳乃至生肖讳,比如明武宗属猪,曾下令禁吃猪肉,而且避讳也从同字延伸到同音;有的时候却非常松,乃至于出现同名的情况。
就南朝宋而言,避讳情况算是非常松的,而且这个时期不讲究同音避讳,这个坏习惯起源于唐朝。
陈垣《史讳举例·第四·避讳改音例》载:“避讳改音之说,亦始于唐。
然所谓因避讳而改之音,在唐以前者多非由讳改,在唐以后者,又多未实行,不过徒有其说而已。
”陈垣随后举了许多例子,这里提一个最著名的人物秦始皇的例子。
《史记正义》说“正音政,周正建子之正也,后以始皇讳,故音征。
”但在此之前“正”就有“征”这个音,《诗经·齐风》有·“猗嗟名兮,美目清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
”的句子,《释文》说:“正音征。
”说明这个音是本来就有的,而不是为了避秦始皇的讳故意改的。
其实不仅南朝宋有这种武帝叫刘裕、明帝叫刘彧(武帝之孙)、后废帝叫刘彧(明帝之子)这种情况,北朝也有,北魏献文帝叫拓跋弘,他儿子北魏孝文帝叫拓跋宏(后改元宏)。
这波人是同一时期的,可谓避讳情况不分南北。
再早一些,北魏景穆帝的两个儿子,阳平王叫拓跋新成,济阴王也叫拓跋新成,为了区分,济阴王被叫作拓跋小新成。
如此看来,宋文帝有两个儿子叫刘浚、刘骏还是技不如人。
避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习惯,由社会风俗层面逐渐上升到政治层面。
讲究的是晚辈的名字不得犯长辈名讳,臣民对于皇帝的名字也需要避讳。
避讳的方法一般都是取相近意思的字,比如“相国”一词原本为“相邦”,为了避刘邦的讳,就改为了“相国”。
或者是将该字的笔画减少以避讳,比如清代文渊阁藏书中所有“玄”字都会缺笔,最后一点消失不见。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避讳的字也可以采用改换读音的方式加以避讳,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姓贾名敏,林黛玉在读书时就把“敏”字读成“密”字音。
总而言之,避讳是另一种方式的尊敬,其中还有很多细致规定,不一而足。
同时,避讳的方式和当时的语音、用字也大有关系,需要全面的来看待。
南朝刘宋政权中,出现了刘裕、刘彧、刘昱三位皇帝,此外还有刘骏、刘浚。
当中刘裕是刘宋开国皇帝,南朝的开创者。
刘彧是南朝宋第七位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第十一子。
刘昱是南朝宋第八任皇帝,宋明帝刘彧长子。
刘骏是宋明帝刘彧异母兄,南朝宋第五位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
刘浚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次子,刘骏、刘彧的兄长刘彧。
从避讳的规则来看,显然这些人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但是,要探讨这个问题还要从读音入手。
中古的读音和我们如今的读音有很大差别。
比如唐代有守温三十六韵传世,这一套发音体系要比我们今天的读音复杂细致很多。
所以,以今天的读音来类比古代的音韵平仄实际上是缘木求鱼,是一个伪问题。
由于古代没有留声装置,我们无法真正明确这几个字在当时的真正读音,但是从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说文解字》和帝制时代较为权威的辞书《康熙字典》中倒是可以探究一二。
从《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的记录看来,这几个字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裕”字在《康熙字典》中:【唐韵】羊戍切【集韵】【韵会】兪戍切,音谕。
在《说文解字》中:“从衣谷声。
羊孺切。
”“昱”字在《康熙字典》中:“【正韵】余六切,音毓。
”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为:“从日立声。
余六切。
”“彧”字在《康熙字典》中:“【广韵】于六切【集韵】【韵会】【正韵】乙六切,音郁。
”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为:“从有声。
于六切。
”“骏”字在《康熙字典》中:“【唐韵】子峻切【集韵】【韵会】【正韵】祖峻切,音俊。
”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为:“从马夋声。
子峻切。
”“浚”字在《康熙字典》中:“【唐韵】私闰切【集韵】【韵会】【正韵】须闰切,音峻。
”在《说文解字》的记载为:“从水夋声。
私闰切。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虽然在我们今天“裕、昱、彧”和“浚、骏”的读音都是一样的,但是在中古社会中,他们的读音还是有明显的差异。
所以,在各种礼仪典范严明,世家大族兴盛的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中的这几位皇帝都不被视为犯讳,可以正常地治国理政。
文:经典守望者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