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是刘备。
建安十二年,刘备在“三顾茅庐”后,见到诸葛亮,问其应如何统一天下,诸葛亮在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提出夺取荆、益两地为根据地,进行政治改革,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从而统一中国。
2、在官渡大战后,刘备被曹 *** 打败。
此时,曹 *** 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谎称徐庶母亲生病,让徐庶立刻回到许都。
徐庶在临走前告诉刘备,南阳邓县隆中有个叫诸葛亮的奇才,在他的帮助下可以得到天下。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拜访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出游了,也不知何时回来,于是刘备只好回去。
3、过了几天,刘备他们又冒着大雪来到诸葛亮家。
可是诸葛亮刚好被朋友邀走了,于是刘备非常失望,留下了一封信,说希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以此平定天下。
在过新年后,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再次拜访诸葛亮。
这次,诸葛亮在睡觉,于是刘备在台阶下静静等着,直到诸葛亮醒后。
于是邀请刘备进屋,给他分析当时天下的形式。
三顾茅庐讲的是哪个历史人物?诸葛亮号称卧龙,为啥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是刘备不是曹 *** 孙权?三顾茅庐一直是三国演义的一段佳话。
刘备得到诸葛亮辅助以后,才有了后来的三分天下。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三国中也流传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能得天下”。
可见诸葛亮的才华之高,但是放着这么一个厉害的角色,为什么曹 *** 孙权不去请呢?偏偏是刘备去请?要说原因,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刘备早期的智囊~徐庶。
徐庶此人颇有能力,曹仁攻打刘备老窝樊城之时,就是徐庶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致使曹军大败。
曹 *** 知道后,就控制了徐庶的母亲,用来要挟徐庶,徐庶不得已只能离开刘备。
徐庶临走之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这才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
所以说,刘备是第一个知道诸葛亮这个人的存在的,而且刘备当时急需一个军师,他不会让别人捷足先登的,而曹 *** 、孙权在当时根本不知道诸葛亮的存在。
这个问题要抛开《三国演义》来看,因为写书的罗贯中是有的放矢,也就是是先有了目标才侧重描写的。
罗贯中为何正统化刘备,奸化曹 *** ,边缘化孙吴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刘备称不称帝都是汉,曹 *** 后人建了魏,而孙权偏安建立了吴国,而汉才是正统,这也是封建王朝最看重的东西。
既然正统既定,那么正统的一方就格外NB了,按照现在一句流行的话讲,那就是带了主角光环了。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被夸大了的,所谓卧龙凤雏也是后人评价而已。
那么诸葛亮这个人在当时的名气到底有多大呢?从他被人一直称为“诸葛村夫”就可见端倪:有点名气,却并非名门贵族。
无论是袁绍,曹 *** ,还是孙权,他们阵营的谋士大将大都是有世家身份的贵族后裔,即便是曹 *** 号称收天下贤士如其囊中的目标也大多是名门中人或后人。
所以在他们眼中,诸葛亮是不够资格让他们屈尊去请的。
刘备就不一样了,他本身就是卖鞋的出身,虽自称皇叔,却并不为大家所承认,所以有能耐的贵族是不屑与之为伍的,他所能找的也都是一些草莽英雄。
到最后有了本钱,这才收服了诸多名将。
第二,就诸葛亮本身而言,他家族之前是属于陶潜阵营的,而陶潜跟曹 *** 有仇,而且是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所以曹 *** 时不太可能收陶潜旧部的,为什么,疑心重呗。
陶潜最后把地盘送给了刘备,所以即便诸葛亮有点名气,那也是刘备近水楼台先得月。
至于孙吴,离得太远了,别说他不知道有这号人,就算知道也时鞭长莫及。
(后来有人给他推荐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孙权就毫不犹豫的收归帐下了,还称之为“神交”好友。
)所以无论是天时还是地利,诸葛亮若想有所作为就必须跟刘备,这是形势所逼。
所以估计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也在合计这个事。
倒不是诸葛亮不想投其他两家,而是实力不允许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