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文献记载最早的战船,出现于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最著名的就是《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书籍记述的吴国的战船,诞生于吴国,大致上就是现代的江南地区。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的“大翼”纯金模型)据载,吴国当时的专用战船有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等名目,均为内河使用的桨船。
其中大翼可以载91人,其中桨手50人,舵手3人。
根据现代研究者的推算,其长度大约为27.6米,宽3.68米。
再说造船业(谈不上造船工业),中国的造船历史非常悠久,在江海地区的造船实践活动也非常丰富,从独木舟到桨船、帆船,经历了充分的发展,产生了诸多著名的船型,而且创造了诸如锚、橹、硬帆等一大批独具中国特色的船舶属具。
不过从明代开始,中国的造船业开始萎缩,中国船的发展也停滞不前,再没有进化和发展。
事实上需要看到,传统的中国船到了现代已经基本处于半消亡的状态。
有时候一个人翻翻字典,可以通过文字这个载体,了解到中国古代的不少信息。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经有舟字,形状象一只由多块木板联接而成的木板船。
如果查阅汉语字典你就会找到大量“舟”字旁的汉字,比如:船舶、舰艇、艅艎。
从最原始的由独木舟发展成木板船,这应该是当时中国古人造船技术的一大进步。
特别是西周以后,船舶技术可以称得上是日新月异,开始出现“舫”。
查字典得知,所谓“舫”的原意就是两舟相并,当时也叫做称“方舟”。
《尔雅》说:“天子造舟,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泭。
”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介绍周朝的礼制。
“造舟”不是“造船”,而是将许多只船用绳索锁在一起,像现代人搭浮桥一样,走上去或者乘坐比较平稳,这是周天子才才有资格享受的。
“维舟”,《小雅》中说:四方为維,也就说是由四条船锁在一起而成,各个诸侯有资格乘坐:“特舟”是一只船:“泭”就是桴,俗称“木筏”或者“竹筏”。
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已经懂得用船舶来开展水战老。
按照当时的地理条件,有四个诸侯国即吴、越、楚、齐四国都有强大的水师,拥有各种类型的战船。
据古代文献记载,当时的吴国战船有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舡等好几种。
其中“大翼,大概就是陆军所用的重装备运输船(运送车马);小翼大概是陆军的运兵船;突冒相当于冲锋舟;而所谓楼船应该是后勤保障船;桥舡(念chuǎn,意思也是船)相当于陆军的骠骑了。
当时的吴国还有一种大型的战舰——艅艎(念yú huáng ),相当于现代海军的旗舰,是王侯指挥水战时乘坐的。
河南汲县曾经出土过一副的战国铜鉴;上面钻刻有一组水陆攻战图。
其中有一层是楼船,下层有众多水手奋力划桨,上层站立有战士多人,或弯弓射箭,或持盾挥戈,生动逼真。
艅艎:吴王大舰名。
后泛指大船、大型战舰。
也作“余皇”——摘自《汉语字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