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会装死这是他躲避危险的一种本领,生物有适应环境躲避危险的本领,这是他趋利避害的一种求生本领。
泥鳅为始末要装死?钓野生鲶鱼用泥鳅作饵,到底钩挂嘴、挂背还是挂尾巴呢?大家好,当看到这个题目,再看了其它的回答,钓友们有说挂嘴,有挂尾巴,有挂背,其实不管那种挂法,只要能上鱼,都无可厚非。
只是挂的方式不同,上钩的概率却不相同。
为什么这么说呢,除了路亚我不会玩,其它钓法都有所涉及,筏钓玩得最多的就是活饵。
虽然不用泥鳅作钓,但是同是小鱼,也基本没有任何区别。
何况早年用地插软线挂泥鳅钓过鲶鱼和乌鱼。
因此,便趁兴而答。
我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和经验。
回答要点首先需要明白,攻击性鱼类在攻击目标鱼时,是从头攻击还是从尾攻击挂钩是为了便于自主刺鱼,挂背、挂尾巴、挂嘴的泳姿分析个人经验的挂钩方法总结一、首先需要明白,攻击性鱼类在攻击目标鱼时,是从头攻击还是从尾攻击记得小时候看动物世界,凡凶猛的野兽捕食时,几乎都是从侧边或迎头猛扑过去撕咬。
而从后边追赶,几乎少之又少,一个猛追,一个也会猛跑呀。
结果后边追的累得不行,可能还追不上。
同样的道理,运用到水生动物里,一样脱离不了这个规则。
在过去无数次筏钓中,我使用麦穗鱼或小白条作钓翘嘴这类攻击性鱼类。
有时在缓降的途中,突然一个猛的大弯弓,甚至还带动筏杆的震动,这种突然之间的弯弓,根本来不及提杆。
开始以为肯定是翘嘴在攻击小鱼。
也以为小鱼不在了,收线一看,小鱼依旧活蹦乱跳的在钩上。
多次以后,才推断是翘嘴、红尾或青稍从一个反方向在攻击,结果小鱼拼命逃窜造成的筏杆的大弯弓甚至震动。
还有的时候,突然一个大弯弓,提杆刺鱼,明明感觉手上一顿,但是翘嘴却脱钩了。
赶紧提杆收线一看,钩上的小鱼(麦穗、白条)虽然还在,不过整个头部没有了或被咬得稀烂。
这样的例子时不时的有,几乎占了这类事件的90%。
另一种情况是,突然大弯弓后没打中鱼,收杆一看,小鱼的尾部被咬烂。
不过这种例子十次都没有一次。
我虽然不玩路亚,但是身边不少朋友都玩,他们用软饵钓鲈鱼时,铅头钩穿出软饵的位置,一般都在软饵头部至尾部之间的1/2或1/3处。
记得曾经也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挂钩。
朋友说,很多时候都是胸部的鱼钩中鱼,而尾部鱼钩中鱼的概率非常少。
由上述众多的例子里,包括路亚挂钩的佐证。
足可说明,在水中的凶猛性鱼类,当攻击目标鱼时,同样是选择从头部攻击,其次是拦腰攻击,很少从尾部攻击。
这也符合开篇时讲到的动物世界中理解的知识,从尾部去追击同是鱼类的小鱼,是相当费力,还可能无法实现捕杀。
二、挂钩是为了便于自主刺鱼,挂背、挂尾巴、挂嘴的泳姿分析通过上一段落的分析,我们获知了攻击性鱼类是如何攻击目标鱼。
那么,我们以泥鳅作钓时,不管是挂背,还是挂嘴或者是挂尾巴,都是为了便于第一时间刺鱼的动作,尽量不挡嘴。
所以,我们再来分析常见的几种挂钩方式的不同泳姿。
1、挂背采取这种方式挂钩,只要不伤及泥鳅的背脊神经和内脏。
泥鳅一般都不会很快死亡。
记得曾经用地插和漂流钓钓黑鱼、鲶鱼,用泥鳅挂背,一天一夜都依旧鲜活。
并且,挂泥鳅背部,因为是背着钩游动,首尾都可以自由摆动,泥鳅的泳姿更像受伤的小鱼,从泳姿来说,最自然,也更吸引野生鲶鱼的注意。
由于挂背,鱼钩距离头部是最近,所以,在鲶鱼对泥鳅发起攻击时,鱼钩能第一时间就进入鲶鱼大嘴里,并完成自主刺鱼。
2、挂嘴记得有段时间,我也担心挂麦穗鱼背部,会让其很快死亡。
也采用直接挂嘴的方法,结果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容易脱钩,这是因为鱼的下嘴唇一般都比较薄,如果挂上颚,又唯恐伤及头部,得不偿失。
二是小鱼头部被线组强行牵引着,小鱼反而很少游动。
三是中钩率不高,明明大弯弓,就是刺不中鱼。
后来分析,由于多数时间翘嘴从头部攻击,子线造成挡嘴所致,从泳姿来说,不自然,尾动头不动,小鱼太费劲,没几下就开始装死不动。
虽说我是以麦穗鱼为例,但是同是小鱼的泥鳅,如此挂钩,情况也差不多。
3、挂尾巴这种挂钩方式,就如同身后有人拽住一般。
造成泥鳅拖着钩线游动,虽然我没试过。
但是可以推测一下翘嘴的攻击。
从泥鳅头部到尾巴,怎么也有几厘米的距离吧。
无论是从动物攻击上讲,还是从刺鱼的角度上看,鱼钩进入鲶鱼口腔需要的时间是最长,何况事实上鲶鱼也很少从尾部直接攻击。
泥鳅(活饵)在水中都依靠尾巴游动,来掌控方向与姿态,而我们用钩线强行牵引住,怎么也自然不了。
所以,单纯从泳姿看,也是所有挂法中,最不自然的一种。
段落小结:泥鳅做饵,讲究自然泳姿,越自然越可能降低野生鲶鱼的警惕性。
所以,我们以活饵作钓,务必遵循一个“活”字,所谓的“活”,并不是单纯的指泥鳅是活着,而是活灵活现,具有自然的活性。
因此,从上述三种挂钩方式中,我们基本可以做出挂钩的排序。
即挂背→挂嘴→挂尾巴,在无数的实践中也证明,挂背的中钩概率远远高于挂嘴和挂尾巴,而挂嘴的中钩率又高于挂尾巴。
三、个人经验的挂钩方法早年用泥鳅做饵,地插软线和漂流钓钓过黑鱼与鲶鱼,如今筏钓也用麦穗,白条钓翘嘴。
我的挂钩方式是:从泥鳅的背鳍与头部之间横向穿过,只挂背脊骨与皮肉之间,不可伤及背脊神经和内脏。
虽然看似挂得很薄,实际上泥鳅根本跑不掉。
泥鳅皮实有韧性,对于这一点小伤来说,泥鳅还是基本可以抗住。
如果没有鲶鱼这些攻击性鱼类去咬钩,可以说一天一夜都保持非常好。
这种挂钩方式,同挂背的方式差不多,在实际作钓中,当攻击性鱼类从头部发起攻击时,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鱼钩进入口腔,并完成自主刺鱼。
四、总结综上所述,经过大量的举证和分析,在三种挂钩方式上,挂背优于挂嘴和挂尾巴,而挂嘴只优于挂尾巴。
因此,建议题主使用泥鳅钓鲶鱼时,可参考我的挂钩方式-挂泥鳅的背脊处。
活用活饵,让泥鳅活灵活现,才是作钓鲶鱼的上上之策。
希望这个回答对钓友有所帮助,我是筏无止境。
感谢邀请,首先我将对问题进行详细解答,请耐心看完,文明钓鱼,保护资源,人人有责!本期的问题是:钓野生鲶鱼用泥鳅作饵,到底钩挂嘴、挂背还是挂尾巴呢?鲶鱼是一种在水体底层栖息的杂食性鱼类,但它对肉食更为偏爱。
水中的小鱼小虾它皆能用长满细牙的大嘴给咬碎,泥鳅自然也是它喜欢的食物。
至于泥鳅到底该如何挂钩,没有绝对的说法,能上鱼就是好挂法,但合理的挂钩方法却能提高中鱼率,本期我就分三点跟大家仔细谈谈。
第一点:搞懂鲶鱼在水中的进食方式,再谈泥鳅的挂钩方法水中大部分鱼类的进食方式无非分为两种,一种是滤食。
如大头鱼、鲢鱼就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
它们的嘴里没有牙齿,对有壳的食物无法吞咽,只能张大嘴巴让水流入嘴中,用鳃来滤食。
而另外一种进食方式就是咬食,鲶鱼就是典型的咬食性鱼类。
其个性比较凶猛,只要在水中发现了喜欢的食物,它就会以极快的速度张大嘴巴用唇将食物咬到口腔中,用咽齿把食物磨碎后继而吞食。
第二点:分析完鲶鱼的进食方式,总结泥鳅挂饵需满足的条件1.泥鳅用活不用死鲶鱼是咬食性鱼类,所以它是主动进食的。
但对于这种底层栖息的鱼类,平时不太经常游动,必须有鱼饵从身旁游过,才能激起它猎食的欲望。
而泥鳅跟蚯蚓一样是活饵,所以鲜活的鱼饵,在水中优雅的摆动着泳姿,无疑更能提高鲶鱼的咬钩率。
2.泥鳅挂钩不能挡口鲶鱼的嘴巴虽然很大,猎食时基本都是直接将整个鱼饵给咬住,但泥鳅的体型毕竟也很大,如果鱼钩挂住泥鳅的部位不太合适,造成鲶鱼在吃饵时形成了挡口,无法把整个泥鳅吞进去,或者鱼钩无法达到一击必中的效果,其中鱼率肯定不高。
第三点:结合中鱼的条件,分析挂嘴、挂背、挂尾的优劣势1.泥鳅挂嘴的优劣势泥鳅挂嘴肯定也是可行的,可以用十号左右的伊势尼鱼钩直接从泥鳅嘴部穿入,然后再从嘴部以下一厘米处刺出。
这样挂饵的好处在于保留了泥鳅在水中灵活的泳姿,便于吸引鲶鱼的注意,其次钩尖所露出的部分多,容易刺鱼。
而坏处在于从嘴部穿刺,泥鳅死的也比较快。
2.泥鳅挂背的优劣势泥鳅挂背的具体做法是将鱼钩从泥鳅中间的脊背穿过,这也是许多海上钓鱼人用虾做钓的一种普遍挂法,这种挂饵法的好处在于可极大的保持泥鳅在水中的一个鲜活度,也不会影响泥鳅的泳姿。
而坏处在于可能会形成挡口,影响鲶鱼咬钩。
3.泥鳅挂尾的优劣势泥鳅挂尾的方法确实是用的极少,它是用鱼钩直接从泥鳅的尾部穿刺而出,它的优势在于可以保持泥鳅在水中的鲜活度,其次钩尖露出的部分也多,方便准确刺鱼。
而劣势在于会使泥鳅在水中摆动的姿势很僵硬,诱鱼效果不佳。
最后总结鲶鱼的进食方式是咬食,属于主动进食。
其次泥鳅的挂法首先要保证鱼饵的鲜活度,还不能形成挡口,要方便刺鱼。
至于泥鳅到底是挂嘴、挂背、还是挂尾,其优劣势我已在文中阐述清楚了。
并且我觉得泥鳅还可以模仿路亚软饵的挂法,用曲柄钩从其头部穿入背部刺出,泥鳅泳姿好,也方便刺鱼。
备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通知侵权必删。
码字不易,点个关注呗!我会继续分享自己的钓鱼心得,感谢阅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