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的特征与习性 螳螂,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螳螂目昆虫的总称。
身体中型或较大,头部倒三角形,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
体呈黄褐色、灰褐色或绿色。
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钩状刺,用以捕捉害虫,故为益虫。
后足的基部具有听器。
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雌性有时还能吃掉雄性。
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
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
卵鞘中药称“桑螵蛸”或“螵蛸”。
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
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
为不完全变态。
我国常见的有中华绿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称“大刀螂”,体长约8厘米,绿色或黄褐;斑小螳螂(Statilia maculata)体长5~6.5厘米,灰褐或暗褐色。
螳螂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
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
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
中国已知约51种。
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螳螂体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
复眼突出,单眼3个。
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
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
渐变态。
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
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
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
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
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
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
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
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因为螳螂的身体外表颜色有绿、褐等之分,所以生长环境也不相同,绿色的螳螂大多生活在绿色树木植物上,捕食一些小昆虫之类的,但都是以保护色而生存。
http://tieba.baidu.com/f?z=504627673&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C9%DF&pn=30
昆虫记第七章螳螂孵卵的好词好句主要内容读后感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