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这个节日历史上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定的。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划龙舟以纪念这位爱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出生在楚国一个贵族家庭,小时候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学识渊博,忧国忧民,对国家的兴衷冶乱有着个人独特的见解,是战国末期,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战国末年的楚国,社会动荡不安,年轻的屈原看到国家衰败的局面,十分忧虑。
他决心发扬自己才能,使国家再强盛起来。
屈原离开家乡来列郢都,找机会向楚王讲述富国强兵的主张与见解,功心不负有心人,终于打动了楚王的心,就任命为左司徒,参于政事和外交。
屈原建议的富国强兵的主张,几次三番遭到一些落后派的强烈反对,有人在楚王面前造谣中伤屈原,楚王相信谗言,几次把屈原流放他乡,屈原痛心楚王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所以他忧伤愁闷,沉郁深思,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离骚》《天问》,《九歌》《橘颂》《哀郢》《涉江》《怀沙》《惜住日》等二十五篇,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在中国诗歌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后来,在屈原己年六句那年,他听到楚国彻底沦落,他无法忍受祖国美好山河破碎,跳进了波涛汹涌的汨罗江。
这个不幸的日子是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屈原,每年都在这一天包粽子投入江中,让鱼虾吃饱肚子,以寄托保全屈原遗体的良好愿望。
端午节的由来和地方执念端午节(别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诗人节,英文名:Dragon Boat Festival)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那是在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的。
我国国务院在2008年开始将其列入法定节假日。
其起源于中国古代吴越地区,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在我们老家江西三十年前还保持着端午节送礼必须得有扇子的习俗,并且家家户户门前插艾草、撒硫磺、裹粽子。
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主要在两湖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主要在苏杭一带,在苏州古城墙上有伍子胥的头颅塑像,其意就是要看着越王勾践把夫差灭了)、也有纪念曹娥(浙江绍兴一带,在绍兴上虞有条江就叫做(曹娥江))及介子推(流行于中原地区)等说法。
大多纪念活动都是在南方,也很隆重。
民间有"扒龙船"、“賽龙舟”、“吃粽子”、"放纸鸢”、“放灯笼”、“挂艾草菖蒲”等习俗。
补充题记:曹娥碑上的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被誉为中华第一谜底~三国杨修解读“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臼”这个用来捣舂辛辣味的调味品的器具,其功用就是受纳那些辛辣调味品,也即“受辛”,而“受”和“辛”组合在一起就是汉字“辤”,“辤”“辞”是异体字,因此是“辞”字。
这八个字就暗藏“绝妙好辞”这四个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