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得不到君主重用。
从司马迁的记载上看,当时的屈原形容憔悴,整天就披头散发地在汨罗江边游荡,口中还自言自语地说个不停。
汨罗江边的渔夫见着屈原就问询他是否是当年主管过贵族教育的三闾大夫,屈原答非所问的回答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觽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意思是说,全天下人都醉了哟,唯独我才是清醒的呀;全天下都是浑浊的哟,就只有我才是干净的呀。
于是,我就被流放了。
渔夫劝解屈原想开些,屈原则回答说:我宁愿跳河去喂鱼,也不愿意享受这肮脏的世俗生活呀。
拓展资料夏历的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端午节的来历甚古,所以,夏历五月初五这天,还有“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沐兰节、地腊节、诗人节、龙船节、解粽节、粽包节、五月节、娃娃节、女娲节、女儿节”等另外称呼!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
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
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投汨罗江自杀。
参考资料百度词条 屈原已赞过已踩过已赞过已踩过已赞过已踩过已赞过已踩过已赞过已踩过已赞过已踩过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ABCDEFG2014-02-20·TA获得超过505个赞知道答主回答量:25采纳率:100%帮助的人:21.5万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关注展开全部1、政治上的失败,屈原是个大政治家、诗人,并且他在楚国还是皇族,所以,在当时的楚国他还是比较受重用的,可以跟楚王同朝议事,并且还掌管着接待“外宾”的权利,可以说,当时楚王还是比较依重屈原的,不过,屈原这个人呢,办事儿不知道迂回,遇到什么看不惯的事情和有错误的朝臣,往往正面与其冲突,这样一来,结怨甚深,屈原还是个替老百姓着想的开明官吏,这也与当时的腐败格格不入,因此,朝中上下都与其意见相左,很多人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结果,他的权利渐渐被楚王削弱了,就是这样,屈原也没有吸取教训,还是写诗嘲讽当时的时政,这更增加了当权者对他的不满。
2、楚王的昏庸,楚王(也就是楚怀王)可以说是个大胡涂蛋,好坏不分,是非不辩,当时秦国有个相国叫张仪,去楚国离间楚齐之间的关系,答应以六城相酬谢,大约有六百里土呀,这是很大的地盘了,楚王便答应下来,并满派人到齐国当面唇骂齐君,就这样,楚齐失合,当楚王派人接收这六百里土地时,秦国翻脸了,只给了楚国六里土地,楚王大怒,重新重用屈原去齐国说合,另一方面,发全国之兵与秦国交战,结果大败而归,但楚王还是不算完,非报这一箭之仇不可,可是楚国的大片土地都被秦国给夺了去,这时候,楚王派使臣去秦国讲和,并且愿意割让土地给秦国,目的就是要张仪。
张仪自愿到了楚国,被楚王关进了大狱,本来杀张仪是可以平息楚国的民怨的,可是张仪很聪明,他用重金贿赂楚王的爱妃,在女人的枕边风下,楚王放归了张仪,屈原那时正好从齐国赶回,见到楚王便当殿质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楚王这才明白过来,派人去追,已经追不上了。
秦国当时的国君驾崩后,新君继位,请楚王参加大会商量事情,屈原极力反对楚王去参加,因为屈原知道这是秦国的一计,楚王只要去了,就肯定会被扣下,而这时,楚王的两个儿子,却一至赞成楚王去,其他的大臣也赞成,屈原当时甚至都扯着楚王的衣服不让他走,可是楚王就是听不进去,他认为,秦是大国,不会背信弃义,而他一到约会地,就被秦给扣了,这位楚王,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楚国。
3、新君继位,楚王的两个儿子继位,一个是新楚王,一个是相国,他们俩是楚国人最恨的两个人,因为这两个人陷自己的父亲于绝境,自己却继位了,而满朝的大臣,也一致拥戴这两个人,唯一一个反对的就是屈原,但他必竟人单势孤,被新君给流放了,这一流放,就二十几年,屈原当时虽然被流放,但身体和精神却一直很好,只不过就是放心不下当时的朝政,可以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4、楚国灭亡,楚国最终被秦国给灭了,知道国亡后的屈原,万念俱灰,什么想法也没有了,他不愿做亡国之人,宁死也不辱节,就这样,最终投江自尽。
5、屈原之死,可以说是当时腐败朝政的牺牲品,既不逢其时,也不遇其主,可惜一代明士,就这样惨死于江中。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杀?屈原为什么跳河原因是得不到君主重用。从司马迁的记载上看,当时的屈原形容憔悴,整天就披头散发地在汨罗江边游荡,口中还自言自语地说个不停。
汨罗江边的渔夫见着屈原就问询他是否是当年主管过贵族教育的三闾大夫,屈原答非所问的回答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觽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意思是说,全天下人都醉了哟,唯独我才是清醒的呀;全天下都是浑浊的哟,就只有我才是干净的呀。于是,我就被流放了。渔夫劝解屈原想开些,屈原则回答说:我宁愿跳河去喂鱼,也不愿意享受这肮脏的世俗生活呀。
拓展资料夏历的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端午节的来历甚古,所以,夏历五月初五这天,还有“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沐兰节、地腊节、诗人节、龙船节、解粽节、粽包节、五月节、娃娃节、女娲节、女儿节”等另外称呼!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投汨罗江自杀。
参考资料百度词条 屈原
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新一_不二2018-05-26·TA获得超过8128个赞知道答主回答量:173采纳率:0%帮助的人:10.7万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关注展开全部屈原是投江的,不是跳河。屈原是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因受到谗言诽谤而被楚王放逐。屈原眼见国破家亡而无力改变,不愿与众人随波逐流,最终选择了投江自尽。
拓展资料: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是个坚毅的抗秦勇士,但屈赋里没有批判暴秦的内容。屈赋的主要内容是颂扬“耿直”的人格,谴斥楚王的昏庸,批判朝廷里“众人”的贪婪“溷浊”,以及自己与他们势不两立的态势。
屈原自沉原因,屈赋说得很清楚。《离骚》写道:“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坚持人格的“清白”、耿“直”,不愿妥协从俗,是屈赋的主旋律。在《离骚》等作品中,诗人借用“芳草”、“美人”、“好修”、“信洁”等形象言辞,反复强调人格美的可贵可爱,反复强调对它要有坚定不渝的贞 *** 。屈原的绝命词《怀沙》,丝毫没有亡国形势的逼迫,没有殉国的迹象。《怀沙》写明自己有赴死的意向,赴死的理由不是殉国,而是殉自己高洁的心志。
屈赋中没有殉国的内容,汉代人也没有屈原殉国的说法。汉代人对屈原的赞颂都集中于他的人格高洁。刘安赞扬屈原“志洁”、“行廉”,贾谊《吊屈原赋》也是“高其志”,司马迁《屈原列传》说屈原感动他的是“其志”、“其为人”,王充颂扬屈原“洁白”,王逸颂扬屈原“清白”。至于屈原投河原因,王逸说得很清楚:“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因为国家灭亡,自己得不到重用在绝望和悲愤之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
拓展资料人物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高考曹老师2018-06-21·TA获得超过4.2万个赞知道小有建树答主回答量:467采纳率:0%帮助的人:22.2万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关注展开全部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了。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屈原当时62岁左右。
扩展资料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
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
百度百科--屈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ABCDEFG2014-02-20·TA获得超过505个赞知道答主回答量:25采纳率:100%帮助的人:21.5万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关注展开全部1、政治上的失败,屈原是个大政治家、诗人,并且他在楚国还是皇族,所以,在当时的楚国他还是比较受重用的,可以跟楚王同朝议事,并且还掌管着接待“外宾”的权利,可以说,当时楚王还是比较依重屈原的,不过,屈原这个人呢,办事儿不知道迂回,遇到什么看不惯的事情和有错误的朝臣,往往正面与其冲突,这样一来,结怨甚深,屈原还是个替老百姓着想的开明官吏,这也与当时的腐败格格不入,因此,朝中上下都与其意见相左,很多人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结果,他的权利渐渐被楚王削弱了,就是这样,屈原也没有吸取教训,还是写诗嘲讽当时的时政,这更增加了当权者对他的不满。 2、楚王的昏庸,楚王(也就是楚怀王)可以说是个大胡涂蛋,好坏不分,是非不辩,当时秦国有个相国叫张仪,去楚国离间楚齐之间的关系,答应以六城相酬谢,大约有六百里土呀,这是很大的地盘了,楚王便答应下来,并满派人到齐国当面唇骂齐君,就这样,楚齐失合,当楚王派人接收这六百里土地时,秦国翻脸了,只给了楚国六里土地,楚王大怒,重新重用屈原去齐国说合,另一方面,发全国之兵与秦国交战,结果大败而归,但楚王还是不算完,非报这一箭之仇不可,可是楚国的大片土地都被秦国给夺了去,这时候,楚王派使臣去秦国讲和,并且愿意割让土地给秦国,目的就是要张仪。张仪自愿到了楚国,被楚王关进了大狱,本来杀张仪是可以平息楚国的民怨的,可是张仪很聪明,他用重金贿赂楚王的爱妃,在女人的枕边风下,楚王放归了张仪,屈原那时正好从齐国赶回,见到楚王便当殿质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楚王这才明白过来,派人去追,已经追不上了。秦国当时的国君驾崩后,新君继位,请楚王参加大会商量事情,屈原极力反对楚王去参加,因为屈原知道这是秦国的一计,楚王只要去了,就肯定会被扣下,而这时,楚王的两个儿子,却一至赞成楚王去,其他的大臣也赞成,屈原当时甚至都扯着楚王的衣服不让他走,可是楚王就是听不进去,他认为,秦是大国,不会背信弃义,而他一到约会地,就被秦给扣了,这位楚王,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楚国。 3、新君继位,楚王的两个儿子继位,一个是新楚王,一个是相国,他们俩是楚国人最恨的两个人,因为这两个人陷自己的父亲于绝境,自己却继位了,而满朝的大臣,也一致拥戴这两个人,唯一一个反对的就是屈原,但他必竟人单势孤,被新君给流放了,这一流放,就二十几年,屈原当时虽然被流放,但身体和精神却一直很好,只不过就是放心不下当时的朝政,可以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4、楚国灭亡,楚国最终被秦国给灭了,知道国亡后的屈原,万念俱灰,什么想法也没有了,他不愿做亡国之人,宁死也不辱节,就这样,最终投江自尽。 5、屈原之死,可以说是当时腐败朝政的牺牲品,既不逢其时,也不遇其主,可惜一代明士,就这样惨死于江中。屈原为啥要跳河自杀?他还是诗人,咋可能想不开哇?屈原自杀的三大原因 端午节是纪念中国古代贤人屈原的节日。
在两千多年前,他为了力谏君主不得而自溺于汨罗江。
传说乡民怕屈原的遗体被鱼啄食,就在水上不断敲锣击鼓吓走鱼群,并且把粽子投进江中,引开鱼虾。
自此以后,赛龙舟和吃粽子就成为了端午节的习俗。
经考证屈原自杀的原因有三。
首先,他是楚国的贵族。
先秦采用分封采邑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就亲疏有别地分封到不同地方当诸侯,诸侯又按照同样的方式把国家分给不同的大夫。
楚国和其它诸侯国有点不同,国君和周天子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在其它诸侯只能称“公”、“侯”时,楚国国君就能自称为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的称号。
楚国的君臣同样有这种关系,屈原和楚王同姓,所以他对楚王和楚国,不仅有一份大臣对国家的忠诚,也有一份难以割断的血脉亲情。
屈原著名的诗歌《离骚》,开篇就骄傲地自述了自己的身世: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帝高阳,指的是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颛顼帝高阳氏。
屈原说,自己的世系可以上溯至上古的颛顼帝,这和楚国的世系是一样的。
他诞生在贵族之家,父亲伯庸抱着对他美好的期望,给他取名“正则”,字“灵均”。
“原”也是他的字。
因为原的意思包含平正开阔的大地的意思,和名“正则”互为表里。
虽然是楚国的大臣,但屈原也是楚国王族世系中的一分子,所以其它人可以离开,他却在感情上无法抛弃楚国,当祖国亡于秦人之手,他选择了以身相殉。
第二个原因,是楚国人对于个人生死和荣誉之间的独特观念。
后来在楚汉相争中败给刘邦的项羽,也在乌江边自刎了。
项羽当时也并非全无退路。
史书上说: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有作者在本栏目说过:项羽的兵败自刎,其实也是楚人风气使然。
如果他不自刎,反倒得不到楚人的心仪。
据《左传》桓公十一年载,楚国莫敖屈瑕曾率兵讨伐罗国,因骄傲轻敌而败北,结果他自缢于荒谷,而随从他的群帅们则将自己囚禁于冶父以听从楚王的刑罚。
屈瑕曾多次为楚国立功,结果一次兵败就不能不自缢以谢国人。
再如《左传》庄公十九年载,楚文王与巴人作战不利,回国时,掌管都城城门的鬻拳却不让文王入城。
文王不得已,整顿人马去讨伐黄国,仗是打胜了,可惜回来的路上病死了。
鬻拳安葬文王后,也自杀相殉。
可见在楚国,即使君主丧师辱国也是不可以原谅的。
又如战国时代的楚怀王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君主。
他曾被秦昭王骗到秦国,要他割地称臣。
怀王至死不从,最后病亡于秦。
据司马迁《楚世家》说,楚怀王死后,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诸侯也因此都看不起秦国而同情楚怀王。
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楚国人把荣誉看得比生死更为重要,自尊心很强,所以也才会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信念。
楚国的灭亡虽然不是屈原的责任,但屈原断不会以楚国贵族的身份做秦国的的降臣。
第三个原因,是屈原自己对于“美”的喜爱。
《离骚》中,他用满目鲜花和香草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他形容自己的外表是“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意思是“披上了江蓠和系结起的白芷,又编织起秋兰佩戴在身”。
又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就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
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
让我的切云冠高高耸起,让我的佩饰长长垂地。
内在芳香与外表光泽糅合,只有我光明的质量没有毁弃。
” 品德的光辉和外表的鲜美一一相扣,不单是拿鲜花香草比喻品格,而且那些充满意象的生命力也确实渗透到了人格中,让后者更形象更直接的被把握到。
香草美人,是屈原在《离骚》中创造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新的风格。
用香草比喻品格,用美人比喻身为人臣的身份。
这里就要说到屈原和楚怀王的关系了。
像上文中提到的,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和楚王有血缘联系。
他对楚怀王的感情很复杂,一面对他有源于内心的忠诚和希望,一面又对他的昏昧有深沉的不满和惋惜。
他说:“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就是埋怨楚怀王偏听小人的谗言,不信任屈原的一番良苦用心。
但他又不愿抛弃处境越来越危险的怀王,“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眼看就可以离开混乱的楚国,前往平安的乐土,却在最后一回眸间,感到悲伤和犹豫。
这是屈原在《离骚》中坦露的对于楚国和楚怀王充满悲剧性的内心历程。
当时楚国只是危险,却还没有亡国,等到他写《哀郢》时,楚怀王已经在秦国的羁留中死去,继位的楚顷襄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没多久秦国大将白起就率军攻陷了楚国都城郢。
诗人久放的痛苦和对祖国危亡的忧虑,在这首诗中得到异常深刻的反映。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说的就是: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正当仲春二月迁往东方。
屈原在江南的流放地听到国家灭亡的消息后,选择了怀沙投江,以身殉国,他的《怀沙》一辞可说是绝笔: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怀质抱情,独无匹兮。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
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眼前浩瀚缥缈的江河让他感到孤独和绝望,虽然世界混浊,没人理解,但还有死亡可以安慰自己。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就此他下定了一死的决心。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在哪个省诗人屈原为什么跳河自杀?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只这一句话,就说出了屈原自杀的原因。
屈原爱国,爱的是哪个国家,当然是楚国了。
屈原出生于楚国,又与楚王同姓,姓芈,为楚国贵族。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南方大国,有它的辉煌时期,春秋时期有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战国时期有很会治国的楚共王。
楚国地盘很大,在各国诸侯中一直是大国强国,后来又吞并了吴、越,可以说在战国初期,楚国还是很有前途的国家。
对于自己的母国,又是自己的宗亲做国王,从幼小的心灵里,屈原都听过楚国以往的辉煌,为之骄傲,为之自豪,从小估计就立下了为楚国强盛而奋斗的宏大志向。
屈原不同于其他士子。
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相对很自由活跃的时期,有才能的士子,社会地位很高,各国竞相争取人才。
士子如果在一国不得志,就可以去他国发展,可以去齐,去赵、去燕,去魏,去秦等等国家,颇有点儿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滋味。
如卫国人商秧,去魏国不行,就去了秦国,商秧变法,让他功成名就;再如孔子,周游列国,希望有国君能接纳他,让他实现克己复礼的梦想;又比如乐毅,先在赵国发展,后来看到燕王招贤,就投靠了燕国,联合五国之兵伐齐,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成了战国时期的名将。
屈原与这些人相比,有一个根本的不同点,那就是这些人出身或弱国小国,或不与国君同姓,对国家家族的认识并没有那么强烈,只要自己能功成名就,去哪个国家发展都可以。
因此著名军事家吴起,出身鲁国,为了得到齐国重用,杀妻求将,为后人不耻,因在齐国得不到重用,就去了魏国,为战国初期魏国称霸诸侯,占领河西之地,压制秦国百年,立下了大功,但后来受魏国贵族排挤,只好又跑去了楚国,为楚国效力,最终死在了楚国。
屈原深爱自己的祖国,只想为楚国强盛尽力,因此他从不离国去他国发展自己。
屈原长大以后,正是楚怀王时期,因为自己的才华学识,初始很受楚怀王的赏识,又是楚王宗亲,因此很得楚怀王重用,先后做了左徒、三闾大夫、以及内政外交方面的官职,经常内为楚国治法理政,外出使联合他国共同抗秦。
屈原博闻强记,很会外交辞令,因此无论是出使他国还是接待外国使者,都做得很好,改善了与各诸侯国的关系。
古人云:“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
”屈原得宠楚王,自然招致了楚国朝臣的嫉贤妒能,他们无论是在楚王前还是在私下,都诋毁屈原,最终三人成虎,楚怀王疏远了屈原。
屈原即使被疏远,仍心系怀王, *** 心国事,无奈怀王受人蒙蔽太深,不听屈原忠言,终被囚秦国而死,后来楚顷襄王继位,重用弟弟令尹子兰,而子兰最恼恨屈原,因此屈原被流放南方。
在流放途中,屈原仍眷顾楚王,为楚国安危担心,一路上还不断为楚王写信,表达心迹。
但始终得不到楚王的谅解。
在这种忍辱含冤中,楚原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如《离骚》、《九歌》、《天问》等,形成了古诗词《楚辞》的主干。
一天屈原来到汨罗江边,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一渔父认出了他,就问他怎么到了如此地步?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说:“我听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事物的拘泥而能随俗变化。
世上都是混浊的,你为什么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呢?众人都醉生梦死,你为什么不随其将那酒糟薄酒也都吃下?为什么要保持自己的高尚品德,而遭到流放呢?"屈原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d去帽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下衣服上的尘土。
高洁的人谁又愿意让自己高洁的人格蒙受世俗的玷污呢?我宁愿投身长流的江水,葬身鱼腹,又怎能让高贵纯洁的人品受到世间的污秽玷辱呢!”于是他就写了一篇《怀沙赋》,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
后人感屈原忠君爱国之心,将他死日每年的五月初五日定为端午节,以记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死而有知,也当有所安慰了吧。
头脑简单,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已一己之见,不想四分五裂的中国得到大统一,各占地为王,自高自大,名传千古,一臭万年。
就拿当今之中国占在大陆的立场上是统一好,凡是分裂好?占在大陆的立场上都会说统一好,谁也不敢说统一不好。
占在台弯少数人的立场上他一定会说分裂好,他是民族英雄,应该永传历史。
这种人也会永传历史作为反面教材。
顽固不化的分裂主义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