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复习申论,需要两条腿走路。
一条是学习题型技巧,另一条是提高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就第二点而言,是对储备知识和思维方式有要求的,经常看人民日报类的新闻载体必然有利于提高申论成绩。
但不是逼着自己去看人民日报,而是从阅读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观点或论据,可以看的还有:《理论热点面对面》(如《新中国发展面对面》《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辩证看务实办》等,中宣部理论局主编,每年出一本),这套资料是目前复习备考最好的资料。
其他还可以看“学习强国”中的一些频道,积累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政策的认识。
网站推荐人民网和新华网,APP上对应的这些都可以看。
第二,提供给大家个例子,怎样把看到的东西变成自己能学会的。
【例:评论文改写;下文为新京报的一篇原文报道,我们来阅读和改写】有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总认为环保和发展是对立的,企业关门归咎环保,GDP增长不力也归咎环保。
这样的论调,和“反腐影响经济”有异曲同工之处,缺乏可靠的事实依据,充满夸大之词。
【点明批判的观点】据新京报报道,中央环保督察组昨日正式向宁夏反馈“回头看”以及专项督察意见,并同步发布了两个典型案例。
“回头看”发现,2017年9月以来,宁夏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多次向自治区政府汇报称,环境保护督察、重污染天气应对、错峰生产等工作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将生态环境保护视作经济增长的负担,将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与中央要求背道而驰。
【陈述观点的由来-可以改写在第一段】以环保“背锅”试图推脱发展责任,这么做是在给环保督查抹黑。
【定性】实际上,宁夏全年工业增长目标难以完成,似乎和环保没有直接关系。
经查,宁夏经信委提出的全区因环境保护整治停限产企业106户,减少产值50亿元以上等数据,仅是通过各种渠道简单调度获得,未深入企业核实相关情况。
【原因之一】106户停限产企业中,实际有52户受市场波动原因造成,其余54户企业虽然有因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而停产限产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市场原因造成的。
【真实情况】宁夏经信委的做法,在现实中有一定代表性【普遍→值得警惕】。
有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总认为环保和发展是对立的,企业关门归咎环保,GDP增长不力也归咎环保,把经济发展的困难归结于环保所造成,认为只要把环保执法放松了,所有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这样的论调,和此前“反腐影响经济”有异曲同工之处,缺乏可靠的事实依据,充满夸大之词。
【再次重复开头】环保当然影响经济,但这样的影响归根结底,是正面而非负面。
【正确观点】中国的制造业过去几十年的高增长,是以高昂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这样的发展模式已注定无法持续。
而环保,正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机遇【措施,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企业积极履行环保治污责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短期内可能有转型阵痛,但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企业走上与环境和谐的发展之路,同时还能减费降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意义】以宁夏为例,宁夏经信委多次将当下医药行业增加值下降归结为“受环境保护督察影响”,但只字不提这些医药企业的污染,对于周边民众健康的影响【影响群众民生】。
事实上,这些医药企业如永宁县泰瑞、启元等,异味扰民问题在2016年就被中央环保督察组重点督办。
当地有关部门一方面不愿拿出执法铁腕【懒政、怠政,缺乏勇气毅力】,督促企业严格整改,早日上马治污措施,另一方面又怪环保督查影响企业,认为停产整治不合理【理念意识落后】,这显然说不通。
宁夏经信委的种种做法,表面上是在“保护”企业,实质上是在伤害企业【影响】。
无论是为污染企业拒绝停产整治找理由,还是纵容被停产的企业偷偷复工,这些都给企业传递了错误信号,让企业认为,环保不会动真格,有漏洞可钻。
如此一来,这些企业,又怎么会痛定思痛,全面整改,又怎么愿意快马加鞭,上马治污设施?明明一个绝佳的转型升级的机会,就这样被浪费,导致企业日后面对高压不减的环保执法【增加经营成本】,陷入被动。
环保和经济发展不对立,唯一与其对立的是污染。
【可直接借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不能再走高污染的老路,地方政府部门不能再把环保当作包袱,一触动利益就想变通。
有好的环境质量才有好的经济质量,有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但愿更多地方能以宁夏经信委为鉴。
第一步:提炼核心观点核心观点:环保和经济发展不对立批判观点:环保阻碍经济发展,以经济成效不佳污蔑环保事业第二步:分析原因1.经济发展理念落后。
对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心存侥幸和幻想,对“发展”二字的理解是狭隘的,没有顺应潮流建立“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大局观落后2.缺乏改革创新意识。
一意孤行逆势而为,违背改革发展规律,缺乏“转换思路向前看”的创新意识。
抱残守缺,无法正确理解和看待生态文明的发展规律3.缺乏横向学习和改革的勇气。
东部地区如浙江福建等省份早在2001、2002年就已经确立了“生态省”战略,历经十几年改革发展,“生态红利”显著,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强劲。
比如宁夏等部分地区对生态发展理念学而不精、视而不见,惧怕“刮骨疗毒”,强调特殊性无视普遍性,本质上是缺乏改革的勇气,对未来全民共赢、全省共荣的利益格局远见不足、勇气欠佳。
4.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部分地区对停限产企业的数量和产值颇为关注,但对停限产的企业自身因素和市场竞争压力不做深入了解,错误的举证更容易导致歪曲的判断。
第三步:分析影响1.为企业释放错误信号,增加企业经营成本2.动摇全省决策布局,增加环境监管成本3.阻滞改革创新氛围的营造,破坏政府形象4.加剧国家发展不均衡,拖慢改革进程5.恶化群众人居环境,衍生复杂民生问题第四步:解决建议1.统一思想顾全大局,树立永续发展理念。
2.大刀阔斧搞改革,深入企业渡难关。
3.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4.加强环境监察,上下同心倒逼转型升级。
第五步:总结升华将环保与经济对立是错误的→以此为借口是缺乏改革勇气的表现→认识到环保的价值、生态的效益,为经济注入新动力→将本地经济发展纳入国家生态文明战略体系,实现共赢。
保护环境绝不为经济不力“背锅”去年此时,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时代吹响了号角。
随着这幅时代画卷的徐徐展开,一个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映入眼帘。
以“美丽”为崭新价值追求的当今中国,难免要在“改革深水区”面对汹涌暗流,纵然生态文明成为“五位一体”的战略组成要素,但对固步自封的陈旧发展模式依然要敲响警钟,避免使其成为绊倒巨人的草绳。
《新京报》报道了中央督察组对宁夏“回头看”的典型问题,该地将生态环境保护视作经济增长的负担,将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不免令人唏嘘不已。
细细思索,这种与中央要求背道而驰的思维方式并不鲜见,尤其是西部地区面对经济发展的“冲动”时更需要警惕。
以下几方面原因要引起重视。
一方面,经济发展理念落后。
对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心存侥幸和幻想,对“发展”二字的理解是狭隘的,没有顺应潮流建立“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大局观落后。
另一方面,缺乏改革创新意识。
一意孤行逆势而为,违背改革发展规律,缺乏“转换思路向前看”的创新意识。
抱残守缺,无法正确理解和看待生态文明的发展规律。
此外,还缺乏横向学习和改革的勇气。
东部地区如浙江福建等省份早在2001、2002年就已经确立了“生态省”战略,历经十几年改革发展,“生态红利”显著,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强劲。
比如部分地区对生态发展理念学而不精、视而不见,惧怕“刮骨疗毒”,强调特殊性无视普遍性,本质上是缺乏改革的勇气,对未来全民共赢、全省共荣的利益格局远见不足、勇气欠佳。
同时,还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部分地区对停限产企业的数量和产值颇为关注,但对停限产的企业自身因素和市场竞争压力不做深入了解,错误的举证更容易导致歪曲的判断。
这种“背道而驰”还会带来恶劣的影响。
最直接的是为企业释放错误信号,增加企业经营成本,“观望”后的企业发展投入只增不减。
对政府而言,一是动摇全省决策布局,增加环境监管成本。
二是阻滞改革创新氛围的营造,破坏政府形象。
三是加剧国家发展不均衡,拖慢改革进程。
对社会而言,也必然恶化群众人居环境,衍生复杂民生问题,本质上阻碍了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错误的发展理念必须及时斧正。
一要统一思想顾全大局,树立永续发展理念。
真正理解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跨越,并不以伤害经济发展为代价,能被改革打击到的只能是落后的生产力。
二要大刀阔斧搞改革,深入企业渡难关。
进入企业了解发展困境,从技术、市场、人才等方面提供有效帮扶。
三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强化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在生态体系布局中发挥西部地区的天然优势,壮大新兴产业实力。
四是加强环境监察,上下同心倒逼转型升级。
对破坏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行为要严格监察、严厉督查,提高违法成本。
习总书记曾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要以世界视野、未来格局审视目前的发展问题,深刻认识到将环保与经济对立的谬论,深耕生态文明、厚植生态资源,才能为本地发展挖掘动力、储备潜力,让本地经济发展搭上国家腾飞的“高铁”,在与周边区域的竞争中后发制人、弯道超车。
主要是看时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