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实际中,“笑场”其实并不是小概率事件,对于有些笑点比较低的人来说,可能,还会成为大概率。
但“笑场”事件一旦发生,处理不好,就可能打扰教学进度,破坏教学氛围,甚至引发师生矛盾;而处理得当的话,“笑场”就是很好的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教育教学效果的催化剂,良好情绪的保鲜剂。
而这个处理,其实就叫做教育智慧。
一般来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笑场”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与教师,一个是来自于学生。
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一年,我上公开课,那个时候刚刚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我自己也是半生不熟的,而学生,则都非常期待。
我花了很长时间,和计算机老师一起,制作了ppt,反复演示之后,就准备上场。
上课之前,听课的老师和学生,把教室挤得满满当当的,特别是一些老教师,满头的银发配合期待的眼神,颇为让人感动。
按照要求,我需要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展示出来。
于是,我熟练地点击电源按钮,打开电脑——打开电脑——打开电脑。
我们那个时候用的电脑,配置都不高,有的时候,开机都很慢。
但没想到,今天尤其慢,关键是,屏幕上出现了一条贪吃蛇慢慢爬行的画面,那条蛇,就一直爬,一直爬,电脑,起码2分钟1而那群可恶的孩子们,那脑袋,就随着贪吃蛇的方向,摇啊,摇啊,嘴巴还像要吃东西一样,一张一合的。
终于,有一个听课的老师笑了,然后,若干老师笑了!但随着大家的笑声,但闹也终于启动了。
我急中生智,第一句话就是“在我们等待电脑开机的过程中,我在想,如果没有飞一般的速度,我还不如使用粉笔。
如果你们能够在将来,将电脑的运行速度提高,我会感到骄傲。
”结果,一个学生大吼了一声“我可以!”在大家惊愕之际,一个老师鼓起了掌,其他老师和同学,自发把掌声送给了他。
现在,那个学生,是一个IT精英——他没有能够提升计算机的速度,但精通网络。
我还遇到过一个笑场的事。
我刚工作的时候,普通话不标准,最大的困难,就是“f”“h”不分。
情绪平和的时候,比较注意,不会。
但一着急,情绪一激动,语速一块,就会露出马脚。
有一次,我给学生朗诵辛弃疾的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就把“fen”读作了“hun”。
这没什么,关键是最后最后一句,感情低昂,情绪低沉,包含人生之感慨,未能建功立业之遗憾的一句“可怜白发生”被我声情并茂地读成了“可怜-白-话-生”!本来目的是想让同学体会辛弃疾词的悲壮,没想到,噗呲噗呲,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你看,所有的氛围都没有了吧!我也很尴尬啊!怎么办呢?笑场之后需要救场啊!幸亏我还算机灵——转移话题,是救场的重要方式,于是,等他们笑的有点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
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读成“白话生"吗?由于和学生关系非常融洽,有的就说“你读错了嘛”“你不是讲过你fh有时不分吗”。
“错!”我斩钉截铁说,“这是有原因的!”于是,我就给他们讲辛弃疾出生在北方,少年时到了南方,后来长期在江西福建做官,而福建有些地方fh不分,有个小品里就说“ 我是胡建人啊”!请注意,错了就是错了,学生心里明白着呢。
你猜,我最后说什么,来化解这个笑场?我说,“什么叫知识,什么叫文化,什么叫水平,就是明明错了,都可以找个理由来敷衍”!最后还要调侃一句“有本事像我一样!”一直到现在,那班学生,见到我,还会津津乐道这件事。
有的当年调皮的,见到我,远远就会大叫我一声,然后“可怜白话生”!
笑场最好还是不要出现。
万一出了,只好分情况随机应变吧,比如装蒜不当回事了,比如幽默贬损自己了,比如玩笑嫁接于他人了,比如正儿八经地道个歉了,等等。
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