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普陀那块石头上写着什么字

南普陀那块石头上写着什么字,第1张

南普陀那块石头上写着什么字 济南趵突泉石头上“错别字”谁写的?

有着“天下第一泉”美名的趵突泉畔每天游人如织,立在泉边石碑上的醒目“错别字”,也一直引发着众人的关注。

甚至有人说,干脆把这个石碑换了,刻上正确的字体……且慢!如果这样做的话,国内许多的碑刻、牌匾都要换了,何况写这个“错别字”的人还是一位大人物。

写“突”字少两点的人叫胡缵宗,他是明朝的一代贤相,也是书法大家、诗人。

胡缵宗是陕西巩昌府秦州人(今天的天水市)。

他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严格的诗书教育。

他22岁成为举人,28岁考中进士,随后在殿试中名排三甲头名。

从“少年学霸”开始,其“学问人生”一路开挂,年纪轻轻就在最高等级的考试中一举成名。

传世的诗作多达千余首,并留有14部专著。

不过,相较于他的诗作,胡缵宗为济南人所熟知的原因,是他给山东留下了两幅著名的“网红书法作品”,这两幅作品分别位于:济南趵突泉、曲阜孔庙。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另一幅写在曲阜孔庙的作品——为什么被称为“网红书法作品“?就是因为网友们热议——趵突泉”和“金声玉振”中一共7个字,但其中的三个字都是错的!呵呵,这么大的书法家和诗人,还是一代贤相,为什么要写“错别字”?而且后人还当宝贝似的反复揣摸欣赏?“趵突泉”三个字写于胡缵宗任职山东巡抚时。

明嘉靖年间,胡缵宗由苏州知府升任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后升职为山东巡抚。

民间传说,趵突泉在此期间曾经重修,擅长写大楷的胡缵宗欣然提笔写下“趵突泉”三个大字,由工匠刻在石碑上。

但石碑立好后,一夜“趵突腾空”,三股水把“突”字冲得七零八落,头上的一个“点”和腰上的一个“点”都被水冲走了,人们寻找了半天终于发现,其中的一个“点”流进了大明湖里,变成“明”字中的一横,大明湖也变成“大眀湖”。

传说很有故事性!也为济南两大著名景区增加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那么,胡缵宗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错别字”呢?书法作品本质上也是艺术作品,如果过多强调形似,反而失去“神”气。

因此,书法家在书写中会更多强调线条组合的艺术之美,常常会根据不同字形的结构和相互关联,做出一些必要的笔画删改。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书法无错字”、“写家笔下无错字”的中心意思。

具体到“突”这个字上来说,也许当年胡缵宗在书写时发现,如果加了两个“点”,“突”字将会出现字形结构上的凌乱、松散。

想想也是,就这么一共9画的汉字,光是“点”就占去4画。

如果再加上“趵”中被简写的“三个点”,这幅书法作品真是没法看了,三个字之间的结合会有诸多的不协调。

而胡缵宗把两个“点”全部省去后,三个字的结合显然更加紧密和规整,浑然一体。

其实,在中国漫长的汉字发展中,并没有非常规范化的书写标准和要求,如同现在的小学生写字那样,一笔一画都不能有错。

以后人的标准,古代许多书法家的作品都可以称为“错别字”连篇,这个字少一“点”,那个字多一“横”……如果我们今天非要以新华字典的规范和要求去审视这些书法作品,那就太显得较真了。

当然,如果你能穿越到书法家所处的时代,也恰好看到他在书写某幅作品,也恰好你能走到他跟前提出建议,也恰好他能听进你的意见……那就另当别论了。

胡缵宗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下他另一幅“超级网红书法作品”吧,这幅作品写于著名的风景区苏州虎丘山——这三个字怎么读?目前网上盛传的读法有若干种,主要被读成:坐刀子、子刀坐、坐尺子、坐月子……呵呵,其实这三个字读“千人坐”。

好吧,就到这儿吧。

记住“错别字网红书法家”胡缵宗的大名啊。

缵, zuǎn,不读zàn。

遇字读半边不是总对。

(本文为指动济南原创内容,已授权今日头条、百家号、微信公众号、企鹅号、搜狐号、大鱼号、网易号同步更新,其他网站和自媒体平台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你有什么意见和想法请点击下方的留言。

或者点个赞,转发一下,让朋友分享本文。

1、有时书法家故意写错,这样能扩大传播,对景点和书法家都能起到宣传作用。

他们深谙此中道理,规规矩矩写,几百年后有谁提起?但故意多一点少一横之类的,就容易吸引眼球,再编些故事,那就名流千古了。

现在自媒体文章标题,谁规规矩矩的取题目?好多标题党!这道理是相通的。

2、很多字在古代本来就有多种写法,还有很多异体字。

现在新华字典里的很多规范汉子,在古代反而是不常写的,有些是异体字,有些是俗字。

加上后来的简化字,使得我能对古代的某些写法很惊奇。

比如有故事说,趵突泉那个“突”字,有一点飘到大明湖了,所以“明”字的“日”成了“目”,但在古代,“明”能写成“朙”,绝大多数是写成“眀”,比“明”还要多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3416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6
下一篇 2022-10-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