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
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2、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
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
枫桥夜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唐朝天宝十二年,张继考取了进士。
天宝十四年一月,暴发了安史之乱。
天宝十五年六月,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当时江南一带政局要稳定一些,一些文人学士纷纷逃往江苏、浙江一带避乱。
张继就是其中一员。
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把船停在了苏州城的枫桥边上。
在这江南水乡的秋夜里,作者看到当地幽美的景色,凄清的景色引发了诗人羁旅的愁绪。
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意境清悠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
其诗如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用我们现在的话语来说,就是:月亮偏西,快要落山了。
乌鸦哀怨地鸣叫着。
寒冷的天气充满了天宇之下的苏州。
江边,烂漫着火红的枫树。
打鱼的人点着火把,时明时暗。
小船上栖息着一个远方来客,孤独凄凉,怎么也不能入眠。
正在为这难眠之夜而苦恼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中,传来了夜半的钟声,使得失眠的远客更加没有睡意了。
前面二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罗列岀落月、啼乌、霜天、江枫、渔火等一系列的物象,而江枫、渔火与“愁眠”之人相互对面而存在着。
“愁眠”二字,是说忧愁地睡眠,其实它借代了“愁眠的人”。
所以,愁眠即是愁眠之人。
“落”“啼”“满”“对”等字,给“月”“乌”“霜”“天”“江”“枫”“渔”“火”等字带来动感。
是有动有静,一动搭配一静,动静相宜。
两句的岀现,描画岀了江浙一带夜晚凄清的气氛,给作者的孤独凄凉的处境制造了和谐的自然环境。
后面二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城外寒山寺”,就是一个叙述的句子,点明在江南苏浙大环境下作者写作的特写镜头。
“客船”是特写中的特写,指明作者在广大环境中所驻足的一个点。
“姑苏城”、“寒山寺”、“客船”,三个点,用直线相连,就会成为一个三角形。
其中任何两个点为另一个点的参照系。
在此诗中,“姑苏城”是为“寒山寺”而用,“寒山寺”是为“客船”而设。
“夜半钟声”中,夜半点明时间,钟声给这后二句以灵动的生活气息。
“姑苏城”和“寒山寺”的岀现,使此诗具备历史感,而这“客船”给人的感觉则是现实感。
人面对历史和现实,诗人无法选择,只是穷尽心力疲于应付。
历史已经成为历史,现实也没办法改变。
所以,此诗反映了作者凄凉悲苦、孤独无助的心情而已!一人之言,不必认真,欢迎指点!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 鱼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本诗描写的是秋天的霜天,天边的残月,栖鸦的啼叫、桥头的枫树,江中的渔火,寺院的钟声,旅人的客船 作者使读者感到:霜满天,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栖鸦的啼叫,看到:天边残月、桥头的枫树、旅人的客船。
想到:寒山寺。
作者用一个愁字,统筹全篇是全部景色融成一体,构成一个充满愁思的夜泊气氛。
也是本诗的精妙之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