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月4日是清明节。
2、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3、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
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4月4日是什么节日四月四日是清明节,你知道清明节祭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今年4月4日是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三月节和祭祖节等。
清明节兼具两种作用,首先它是一年中24节气中的一个节气,即春分过半月后就是清明节。
另外清明节是祭祀和缅怀先人的纪念日。
比如在这一天农村人都要上坟烧纸,城里人有的是回老家上坟烧纸,有的是在网上祭祀。
“上坟烧纸”的意思就是给逝者“快递”一些冥币,让“他们”在阴间日子过得舒服些。
当然这是一种迷信说法。
清明节到底是从什么时候成了祭祀节日的?即人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上坟烧纸的?清明祭祖的风俗从周代就有,距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祭祖是从上古祭祀演变过来的,在上古母系氏族是没有祭祀之说的。
这一段时间男女关系属于群婚性质,后人只知母不知父,也就不存在祭祀和感恩。
当父系氏族出现后,有了家庭萌芽,后代子孙找到了根,(即知道了双亲)随之也就出现了祭祀。
最初的祭祀属于庆祝丰收的范畴,也就是感谢上天赐给人们食物。
最早人们把土地看成是母亲,每逢春天时就举行春社庆祝一番,古代的春耕也是从这里演变过来的。
当父系氏族代替了母系氏族后,“春社”活动慢慢发展成了“春祭”。
到了春秋战国时,春祭逐渐与寒食节融合。
所谓寒食节是上古传下来的一个节日,即在清明前后,人们是不能生烟火的,必须吃冷食。
据说这是纪念火神,最早的寒食节持续三个月之多,等到宫中有了新火,由王公大臣一层层传到民间,人们才可以生火,寒食节也就算过完了。
其实长时间吃冷食对人民的身体健康不利。
随着历史的发展,清明节的前一天被认为是寒食节。
也有人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大夫介子,说在晋文公重耳落难时,介子推不离不弃追随在其身边,在没有吃的情况下,割股煮汤让晋文公充饥。
当晋文公登基后,大封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的功劳。
介子推虽没说什么,但已经伤透了心,心灰意冷回家背上老母亲隐居到了绵山。
事后经大臣们的提醒,晋文公工这才想起了介子推。
他亲自上山去请,但介子推看淡了仕途,坚决不出山。
最后晋文公想出了用火烧山的办法,目的就是逼出介子推,结果介子推和母亲活活被火烧死。
晋文公后悔莫及,为了纪念介子推,传旨清明前几天禁止生烟火,必须吃冷食,于是出现了寒食节。
不过这是一种传说,不足为信。
真正意义上的清明节出现在春秋战国以后,进入了阴历三月,天气转暖,清明节气不冷不热,正适合于人们踏青访友。
据说在这个时候,相传阎王爷打开地狱大门,让一些鬼魂出来透透气。
为了防止这些鬼魂在踏青时碰到人们,于是人们上坟烧纸,意思是给他们些冥币,赶紧让他们回去,不要乱跑,以免冲撞了人们。
随着历史的发展,寒食节和清明节逐渐融合 ,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活动,比如植树栽柳,放风筝等,到现在清明节和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已经成为了我国四大传统节日。
文/秉烛读春秋
中国人祭祀祖先的习俗,比清明节产生的时间更早,有文字记载的时间可以上推到周朝。
根据国家最新的考古发现,可以上溯到一万年以前。
不过,清明节的成形,是在中国的唐代。
一、祭祀习俗的产生上古时期,人们崇拜鬼神,经常进行各种巫术活动。
这种活动跟祭祀是分不开的。
到了商周时候,特别是周朝的时候,中国人开始重视血缘关系,对祖先的崇拜逐渐盖过了对神明的崇敬。
于是,后世的“清明祭祖”活动,就开始萌芽了。
《周礼》中说:凡墓祭,为尸。
“尸”指的是神主。
就是说,扫墓是为了把祖先的遗骸当成“神主”来供奉。
这就说明了,至少在周朝的时候,祭祀祖先的习俗已经开始形成。
《左传》中说:国家大事,唯祀与戎。
这就说明了,当时是把祭祀活动和国家用兵看得一样重要。
但是在那个时候,祭祀活动,还没有和“清明节”联系起来。
二、清明节的形成如今我们过的清明节,其实是把清明节和寒食节一起过的。
但是在古代,是先有寒食节,后才有清明节的。
“寒食节”,传说是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被自己误杀的介子推设置的节日。
重耳没有当上晋国国君的时候,介子推和他一起逃亡。
中途没有食物,介子推就割自己的腿肉给重耳食用,救了他的命。
后来重耳当上国君,想邀请介子推到朝中任官。
介子推拒绝了他,背着母亲一起逃进深山。
重耳为了逼介子推出来,就放火烧山,没想到烧死了他。
重耳为了让后人记住他这个过失,并引以为戒,于是把介子推死去那一天当成“禁火日”。
大家都不要生火。
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名人的事,但是盛行的时期却是在汉朝后。
魏晋的时候“寒食节”特别流行,当时的“清明”还不是节,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等到李世民登基之后,因为李家是山西晋人,他的家乡爱过“寒食节”。
于是通过朝廷立法,就把“寒食节”加上“清明”这个节气的名称,让它们“合流”了。
唐朝在《开元礼》中规定: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
后来到了唐德宗的时候,又把假期延长到了七天。
三、清明祭祀的公祭与私祭清明祭祀,源于祖先崇拜,而祭祀活动又要分成“公祭”与“私祭”两种。
一方面要祭祀华夏共同的祖先,比如人文始祖伏羲、女娲、三皇、五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进行私祭。
公祭由朝廷来主持,皇帝在“天坛”进行。
与此同时,地方官吏与乡绅也会在供奉黄帝、炎帝等华夏共祖的庙宇里面进行祭扫活动。
私祭又叫家祭,就是陆游在诗中提到那个“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祭”。
私(家)祭在各地的习俗也不一样。
一般在进行这种私祭时,出嫁的媳妇也会被要求回到娘家,带上一只大公鸡,杀鸡浇血到祖先坟头上,以供“血食”。
另外,扫祭也是因为:春天来了,小动物活动频繁,杂草丛生。
要替祖先的坟头除草,补好被狐鼠打穿的洞穴。
结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最基本的要求。
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到。
因为只有尊重自己的先祖,后代的人们才会更加团结,更加具有凝聚力。
每一次清明前后,海外都有很多游子归乡扫墓,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清明节自唐朝成形之后,元、明、清三朝都是汉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祭祀扫墓的时间,从每年四月五号清明当天开始,持续十天左右才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