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闵蕉?兄弟告诉我们什么

九月九日?闵蕉?兄弟告诉我们什么,第1张

九月九日?闵蕉?兄弟告诉我们什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习俗是什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中的习俗是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诗人身在异乡,恰逢重阳佳节,一股浓郁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深深思念在故乡的亲人,感慨自己不能与他们一起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关于重阳节简介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重阳节的习俗都有哪些1、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

因此,又叫登高节。

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2、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3、赏菊。

菊花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在重阳举办大型的菊展。

因此,重阳节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

4、茱萸插头。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

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记述的就是这一情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由此可见,重阳节登高、茱萸插头的习俗在唐代已经十分流行了。

王维是谁?王维,王维(701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

30岁,状元及第。

唐肃宗时曾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写这首诗时,王维17岁,他正漂泊于长安和洛阳之间,求取功名。

因家乡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在这首诗,他写到了重阳节的习俗——登高。

重阳节的习俗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之最,二九相重即为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重阳节的习俗,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

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3678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7
下一篇 2022-10-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