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春节是什么的

老北京的春节是什么的,第1张

老北京的春节是什么的 老北京人是怎么过年的?

我小时候就盼着过年,兄弟姐妹都放假了,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

穿新衣,收红包、放鞭炮,还有能吃到很多好吃的。

那个年代,物质生活跟现在没法比,所以过年能吃到什么,对小朋友们非常重要。

老北京人过年,家里一定要摆上这些吃的才有过年的样儿。

看到它们,有没有勾起您对小时候咱北京过年的回忆?“二十三,糖瓜儿粘” 过年时家家儿都得摆一盘儿吧?特点是“粘牙”什么时候吃糖瓜儿?祭灶王爷的腊月二十三。

糖瓜儿的习俗是什么?用好吃的贿赂灶王爷。

在哪里能够买到糖瓜儿?稻香村。

“馅儿合子”表示一本一利,合子要转(“赚”)着包,合子长得像元宝,合子被煎成金黄色……总而言之,就是吉利。

特点“香”,韭菜馅儿的好吃。

“芥末墩儿” 过年胡吃海塞想解解腻的时候必须得有这个。

特点“通透”,是形容吃完以后眼睛鼻子嘴之间那种贯通。

“炸咯吱盒” 炸咯吱盒作为凉菜下酒非常不错。

小孩儿喜欢当零食吃。

特点“香脆”"肉皮冻儿" 听名字挺腻,吃起来很爽口。

特点“很Qd”入口即化。

#丁酉新春#感谢您的邀请,今天年三十,祝大家新年快乐。

下面我为大家整理的老北京的习俗,虽然老北京的一个词,但很多习俗跟我们都差不多!满城粥香始为信 筹里忙外都为年◆腊八粥香四九城这天,老北京人家家泡“腊八蒜”、熬“腊八粥”,随着满城飘散“腊八粥”的香气,四九城处处弥散着就期盼过年的氛围。

有一句民谚:“送信的腊八粥”,从喝腊八粥就算进入过年倒计时的程序了。

佛教称“腊八”为“成道节”,传说这天为佛祖得道之日,当年释迦牟尼用钵化缘,化得五谷杂粮充饥,后人为纪念在每年的腊月初八也用多种米、豆,熬粥供佛。

于是就形成了喝腊八粥的习俗。

民间熬制腊八粥除了供奉佛祖外,还在亲友邻里之间相互馈赠,以表示传递春天快到了的喜悦。

大户人家往往会将熬制好的“腊八粥”,送与路人,广结善缘。

在老北京还流传着一个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糖瓜祭灶过“小年”这天祭灶,老北京人称为“过小年”。

各家买糖瓜、祭灶,捎带着开始置办年货。

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祭灶这习俗当代人了解不多。

过去是每家每户都在要灶台正中供奉着“一家之主”的灶神,俗称“灶王爷”。

据《淮南子》所载,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

祭灶最早称为“纪灶”,纪念发明用火做出熟食的先人,后来演变为祭灶神,到近代形成了“糖瓜祭灶”的民间风俗。

清末民初以来,北京市面传有所谓善书,其中有“灶王爷”说:“灶王留下一卷经,念与善男信女听。

我神姓张名自国,玉皇封我掌厨中。

来到人间查善恶,未从做事我先清。

”认为灶王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

为了请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故各家各户要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灶仪式。

人们在灶神神像前供上关东糖、清水和黑豆,还有其它供品,送灶神爷“上天”。

关东糖是送给灶神吃的,灶神吃了粘糖,让他少说不好的话,只说“甜甜”的话。

供桌上的竹马也是为灶神准备的,上天路途遥远,让灶神骑马去。

而清水和黑豆是为竹马准备的,让竹马吃饱喝足送灶神上天。

从这些祭品可以看出,人们期盼灶神保佑全家人来年平安吉祥。

<img class="deal" src="http://p1.toutiaoimg.com/large/1354001a1173ef66a348" _src="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485489942570&di=63f059063173d823f94a571743381ad9&imgtype=0&class=" capture"="">◆二十四 扫房日就是为了更好的演绎除旧迎新,把旧一年的积秽全部除掉,迎接新的开始。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

据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

”◆二十五 贴窗户过去老式的住家窗户少有玻璃,全糊高丽纸。

人们在这一天里,把旧窗户纸全撕掉,换上新的。

有条件的家里还贴上喜庆的大红新窗花。

◆二十六 炖白肉(另一说是磨豆腐)人们把买来的猪肉、牛肉、羊肉上锅炖,熟了以后,放在院子的缸里,盖好盖子等待过大年时吃。

◆二十七 宰公鸡(另一说是洗旧疾,就是要好好洗澡)家家把买来的或家养的小鸡宰杀,上锅炖,以给过年这几天做准备。

◆二十八 把面发这两天是发面蒸馒头的日子,过去蒸馒头讲究一下就蒸一水缸,为的是过年这几天省事。

不像现在,随时到外面去买。

◆二十九 蒸馒首这天家家户户都在蒸馒头,除了蒸馒头以外还要蒸花卷、豆包、或者蒸一些小动物造型的面食。

满族人家还要蒸喜饼、蒸枣泥方糕、蒸子孙馒头、蒸如意卷等。

在蒸豆包的时候还要在豆包上面用胭脂点一个小红点,以示喜庆吉祥。

腊月二十九因为是除夕的前一天,所以也叫“小除夕”,这天家家置摆酒席一桌,以备晚辈前来给长辈辞岁、别岁。

还要在屋外焚香,称为“烧天香”,一直要持续到初一。

★腊月的商业“潜规则”:腊八这天,对老北京的生意人还有一个实际意义。

各买卖铺户一大早,就派小伙计们到各家各户把欠账单送过去,意思是:到年底了,该结账了。

腊月二十三糖瓜吃了,年货备着呢,要账的开始上门了。

因为从这天正式开始一直到大年三十,是一定要把账还上的。

可一旦到了除夕,爆竹声一响,饺子一下锅,就不能提要账的事了,一切都得等到过完年,正月十五以后才能办。

这就是民间流传的那句话:“送信的腊八粥,要账的关东糖,救命的年夜饺子。

”从今天看来,这种“潜规则”依然具有很浓郁的人文情结,过年为大。

月穷日尽连双岁 一夜增寿跨两年除夕,整个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天。

北京人俗称大年三十儿。

这天到处都是喜庆气氛,家家会在大门上贴出大红春联,贴门神,屋里屋外还要贴上挂钱、福字……人们更要把自己捯饬一番,不论男女,一大早就会穿上新衣服,女眷们也将提前准备好的鲜艳夺目的绒花戴上,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

这些绒花有福寿字、双喜字、聚宝盆和蝙蝠等形式,均系全红色,有的配上小片金纸的装饰。

“绒花”与“荣华”谐音,求谐音吉祥,戴绒花即为求荣华富贵之意。

据说,绒花的起源还与唐代杨贵妃有关。

相传杨贵妃鬓角有一颗黑痣,常将大朵鲜花戴在鬓边用以掩饰。

而鲜花容易枯萎,她就命人制作出仿鲜花颜色的绒花。

后来绒花的制作工艺不断发展,越制越精,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境界。

再贫困的人家,这在一天也会有所表示,就像《白毛女》中贫穷的杨白劳,外出躲债到大年三十,回家时也不会忘记给喜儿扯上二尺红头绳。

老北京人们历来将“年夜”视为正式的年禧,因为它具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特殊意义,所以许多辞旧迎新的重大仪式都在这天举行。

大年三十儿的祭拜一般都是从正午前就开始准备了。

供桌上燃起香烛, 这20多天的准备,几乎都是为了除夕。

大致梳理几项主要内容有:◆佛堂供品桌上分,“九堂”“五供”为最尊老北京人家,几乎家家都有佛龛或神像,所供之神有佛祖、观音、关圣、财神等。

不过佛堂的规模相差悬殊,有钱人家可能是一层小楼,或一间正厅,而贫苦百姓可能只有一个小佛龛。

不论佛堂规模大小,到年禧,要在佛龛神像前上供。

供桌也叫接桌,供品有蜜供、套饼、面鲜、水果、百果、花糕、年糕年饭、素饺子或馒头等蒸食、素炒菜等。

家宅六神,如灶王、财神、土地等都要上供、烧香。

最尊贵的供品为“九堂”,即9类供品,大概有:猪头、雄鸡、羊肉、馒头、蜜供、套饼、面鲜、水果、百果、花糕、年糕、年饭、素饺、素菜等。

供桌前还要照例有“五供”,即一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瓶(筒)。

烛台上插素蜡,香炉内插好手指粗的“子午香”或藏香。

供品要在正午前摆齐,正午开始燃蜡点香,俗称“起香”。

从此时起香火不可中断,直到“破五”。

◆除夕碧海神仙会,此夜接神天地桌平素没有大佛堂的人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奉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大敬神佛一次。

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供奉有所不同,天地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

除供有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神像大都是临时性的难免有些粗糙,有木刻版的神像画册、有用大幅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

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正月十五才送神。

各家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窄小,就置于院中。

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接神的习俗。

◆满庭祭祖不夜天,百善最当孝为先老北京人在晚上吃年夜饭之前还要有一个祭祀祖先的仪式。

如果家有祠堂仪式就隆重。

无祠堂之家,亦将先祖影像请出,在屋内西墙方位设供桌,摆齐供品祭祖。

正屋西墙的祖宗板要摆满成堂(五碗为一堂)的供品,这其中有:蜜供一堂、套饼一堂(成套月饼)、面鲜一堂,(用面做的桃、苹果、橘子、柿子、佛手五种水果形状的点心)、花糕一堂(芙蓉糕或京式大小八件)、水果一堂、百果一堂(各种干果、果脯、蜜饯、细杂拌)、年糕、年饭各一碗、素馅饺子、素炸货各一碗。

除此以外还要摆上五供(香炉一个,蜡钎、花筒各一对),全份的黄钱、千张、元宝、钱粮。

点起红油大蜡和高香,由家中长辈带头依次向祖宗磕头,按家族辈分大小,先男后女分别向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礼,礼毕由家中长辈宣读祭祀表文,宣读后将表文和钱粮、元宝、千张、茶叶、香粉等一起放入疏筒里到院中焚化。

此时还要鞭炮齐鸣,焚化后男女才回到屋中开始吃团圆饭。

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南方人寓居北京者,祭祖更隆重,用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

满人祭祖多用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腊、檀香等。

就是穷人也得摆上一碗饺子,上一炷香,父母带着孩子为祖宗磕头,请祖宗回家过年,是后世子孙没有忘记祖先,百善孝当先。

这可是咱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郊区的农民还有在此夜到坟地请祖宗回家过年的习俗,直到初六,再焚烧钱锭,将祖宗送走。

现在缺少了这些庄重的仪式,过年直接就剩相聚吃喝,而平时也不缺这些,如果能将这些春节的文化传统恢复起来,就不会觉得年味不浓了。

◆团圆饭在团圆夜,更岁交子联年春置办年货时,大部分是食物。

一般在除夕之前,已分门别类的将食品制成半成品或成品,只等年夜全家品尝。

老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团圆饭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家宴。

年夜饭要有荤有素,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

冷荤有冷炖猪、炖羊肉、冷炖鸡、鸭。

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

清口菜一般有豆腐、青菜等。

主食自然是饺子。

老北京人在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之交点时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饺子顾名思义是取交于子时的交子意思,正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在包饺子时家家还要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包进糖、铜钱、花生等。

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幸福;吃到铜钱意味着来年财源广进;吃到花生意味着来年健康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

现在人为节约时间,多半到外面餐馆吃年夜饭。

◆终夜不眠晋代风, 守岁延寿惜光阴据《风土记》中所载:除夕之夜大家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有附庸风雅说长辈“守岁”是为珍惜光阴,晚辈“守岁”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

守岁时所点之蜡烛叫“守岁烛”,是一种特制的粗蜡烛。

实际上守岁是因为酒足饭饱后,尚未到接神之时,利用这段时间消遣。

守岁时大多以娱乐为主,如搓麻将、斗纸牌、推牌九等,这样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亥时交子”,到了诸神下界的时候了。

◆天宫子时诸神降,接神时刻新旧分祭灶后,诸神回到天宫,不理人间俗事。

而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诸神又要降临人间理事,于是各家各户都要接神。

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

有的人家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接神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

因为诸神所居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

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从供桌上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连同松枝、芝麻秸等一起焚烧。

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岁”亦唤是“踩祟”,驱邪避难声中除接神后,各家还要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全家人在上面行走,噼啪作响,称为“踩岁儿”,亦叫“踩祟儿”,由于“岁”与“祟”音近,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而除夕夜里,特意要让家里的小孩儿们在芝麻秸上面跑来跳去,为的是小孩儿们踩过“祟”之后,一年不会生病,长个儿快。

◆屋内团拜按长幼,晚辈压岁钱长有先给祖宗神像叩头拜年,依长幼叩首。

然后长辈们坐在堂上接受小辈们的拜年,行头叩首礼,说些祝愿的吉祥话,长辈们照例要给未成年的小辈们一些“压岁钱”。

过年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大人们忙于筹备过年的事,顾不上管束孩子,小孩们可尽情玩耍,除了一年一度的放鞭炮狂欢之外,最惦记的还是压岁钱。

传说压岁钱与“祟”在除夕出来害小孩有关。

因为“祟”害怕包着铜钱的红纸包,故而也有称“压祟钱”。

实际上,长辈给晚辈些小钱,意在祝福晚辈新的一年中吉祥如意,并勉励儿孙在新一年里努力学习。

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故延续至今。

倾城狂欢半月许 人神共耀一年春◆正月初一满街走,出外辞岁会亲友拜年之风,汉代已有。

唐宋后之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

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

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清代拜年形式较复杂。

这是由于各个阶层人士的社会地位不同,所带来的习俗也不一样。

拜年也称“辞岁”。

有特殊关系的人,新年辞岁是必须遵例而行的。

如京师大臣必须给皇帝辞岁。

本族的晚辈必须到族长家辞岁;无论已婚或未婚的女婿,必须到岳父家辞岁等。

除上述情况外,民间的互相拜年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如走亲戚,其他近亲则不限前后;对同事、朋友礼节性的拜访,对人家欠情的作感谢性的拜访,对左邻右舍平时常有交往的作串门式的抱拳说“恭喜发财”等。

那年月,出门拜年都是男人的事,女人则要在破五过后,才能出门拜年。

在拜年过程中,凡遇年长者,须三叩首。

叩头方式旗人、汉人亦有不同。

旗人只叩头不作揖,而汉人在叩头前后均作揖。

在拜谒过程中,如主人不在家,就向该家中堂上首叩三个头,犹如主人在上,叫“朝上磕”。

在京郊农村,有的主人虽在家,也有“朝上磕”的,主人在旁答谢。

如系平辈受拜之家,须择日回拜。

清代的官场中,对拜年较为重视,为了不徒劳往返,便举行“团拜”。

这种集体拜年好处很多,故其生命力也较强,民国之后更为盛行。

甚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60年代,各单位、团体、工厂等,每逢春节,除举行会餐外,还有团拜之风。

其实在节假日人们互相走走,沟通感情,是件好事,但不可流于形式,浪费时间。

现在社会发展了,从手机短信拜年到微博拜年,互不耽误,有发展之势。

◆正月初二祭财神,正午必备 “元宝汤”无论是商家店铺,还是普通家庭,这天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各家将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实际上是把买来的印刷品焚化。

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老北京有实力的大商号,这天的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大发红利。

财神是谁?说法不一。

都是传说中的虚构人物,来路自然不同,但财神基本应属道家范畴。

范蠡、比干等称为文财神,赵公天师、关羽为武财神。

还有供奉太白星者,称为“财帛星君”。

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会为财神。

还有以齐天大圣、招财童子为财神者。

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会被自己娘家兄弟连同孩子一起接回娘家,省亲拜年。

◆初三初四逛庙会,吃喝玩乐好热闹除了外出拜年,大人们还会带着孩子去参加一年当中最热闹的娱乐活动,除了品尝各种小吃以外,大人们少不了给孩子买几件牛儿喇叭、濮濮噔儿、耍货什么的……◆“破五”一到禁讳消,筹备开市求吉兆从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禁忌太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破了禁讳,所以称为“破五”。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这天,商号筹备次日开市。

第二天凌晨,掌柜带领伙计们“送神”,上香、烧百分,将纸钱、粮食粒与神码放在芝麻秸上焚烧。

“开市大吉”正式营业。

◆正月初七人胜节, 庭院煎饼谓“熏天”从正月初一到初八,按道家说,天地万物出生的次序,分为鸡日、狗日、豕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谷日。

正月初七天气晴朗,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正月初七人是人日也叫“人胜节”、“七元”。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盒子菜,并要在庭院里摊煎饼,谓之“熏天”。

◆正月初八燃灯盏,诸星下界供清茶为“诸星下界”日,人们于此日祭星,谓之“顺星”。

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

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天地桌后方正中受祀。

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或用49盏,或用108盏,点燃。

再供熟元宵和清茶。

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

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令人啼笑皆非的过年禁忌★老北京拜年是男人们的事,各家妇女不到“破五”不许出门拜年,即便是近邻,也只能在院中说话,不许进屋,即所谓“忌门”。

每当除夕夜,院内铺上芝麻秸时起,就等于宣布“忌门”开始,正月初六,妇女才能开始出门互相道贺。

★新年之始,洗漱后的第一件事,是到街门内偷听街上行人的第一句话,以卜来年之凶吉,谓之“听忏语”。

★将门闩或木在院中连续抛扔三次,叫“跌千金”。

★遇到一旦打碎器皿,要说“岁(碎)岁平安”。

★除夕夜不扫地、不倒垃圾,怕把财神扫出或倒出。

★不动刀剪,动则主凶或口角。

★不许与人争吵,否则一年不交好运;★不许说不吉利的话,否则今年要倒霉……除上述“忌门”外,其他还有许多陋俗和禁忌,其中有的毫无道理,甚至很可笑。

无论有多少禁忌,人们在节日期间的心情总愉快的,因为节日的气氛及景象太令人兴奋了。

新年新岁之时,就是贫穷之家,也尽自家之能力,把年过好,虽然贫富之间相差悬殊,规模形式也差异甚大,可是贫贱富贵各得其乐。

各人按各人的财力和爱好来寻找节日间的乐趣。

何况有些“观景”是用不着花钱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3694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7
下一篇 2022-10-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