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了附庸当然就容易挨骂我们用狗来形容人,来骂人,这不是狗有根深蒂固的劣根性而是人有根深蒂固的劣根性。
虽然说狗是比较势力,很喜欢狗仗人势,在大街上只要是看到衣冠不整的人了就喜欢围着犬吠。
但是,这只不过是狗的一个方面罢了,相对于其他动物来说,狗还是比较忠诚的,算是人类的朋友。
狗之所以被骂,被用来作为贬低人的形容词,这是狗完全被人类驯服了,完全成为了人类的附庸之后的一种悲哀!完全成为了人类的附庸后相应的就被人类所看轻一些,觉得对这个狗东西进行打骂都是不要紧的,反正它也不会背叛而逃跑。
“狼心狗肺”,狼和狗又有什么过错呢?它们又有谁像一些人一样忘恩负义,厚颜无耻了呢?与人类相比较动物容易满足多了,既不会过分的贪婪,也没有偏激的残忍,一切都只不过是为了生存罢了。
有病的本来就是人,何必骂狗呢?
“他好像条狗啊”看到这个问题,首先想到了电影《大话西游》中的一个经典桥段。
在《大话西游》的结尾,夕阳武士对着至尊宝的背影说“他好像条狗啊”。
其实这句话是周星驰的自嘲。
早年在周星驰跑龙套时,周星驰对剧组鞍前马后,以求得更多的出镜的机会,但是有一天在门口一个演员对着周星驰说“你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大大地挫伤了周星驰的自卑,所以在周星驰大红大紫以后,“他好像条狗啊”这句话便是周星驰成功后对自己的自嘲。
白云苍狗书归正传,我们都能发现汉语中绝大多数“狗”族语汇含有贬义,将人与狗关联多是一种羞辱。
说白了,要想在中国骂人,光学学汉语中带“狗”的词语就够用了。
随手举几个例子,比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单身狗,Go Die(这句不是汉语)。
为什么字典里多用“狗”组成的贬义词来形容恶人坏人呢?为什么我们对狗如此厌恶呢?这恐怕要从狗的社会地位说起。
中国最早的狗目前所知中国境内最早的狗,发现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的南庄头遗址,距今约一万年。
但它仍不是最原始的家犬,狗的驯化史当需进一步上溯。
稍后的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一批距今8500年左右的家犬。
2.甲骨文中”犬“在殷墟甲骨卜辞中,“犬”有的用作官名,如 《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集》)28316:“其比犬口,擒有狐。
”该官职职掌畋猎,也参与征伐。
有的用作方国名或人名,如《合集》6812正:“令多子族比犬侯。
”但大多还是用于祭祀,如《合集》1621正:“贞:燎三犬、三羊。
”《合集》32775:“十犬又五犬,卯牛一。
”《合集》32698:“惠犬百,卯十牢。
”与此相应,殷墟遗址中无论是贵族墓还是平民墓,往往有狗殉葬。
殉狗是商人的重要葬俗,该现象也见于秦人墓葬,这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所揭示的秦人祖先自商奄西迁的线索相合。
说到这,插一句题外话。
狗的尾巴可以上举,而狼以及其他犬科动物的尾巴则是下垂的,“犬”字所见狗尾正作卷曲状,生动表现出了狗的这一重要特征。
(伟大的汉字!)3.狗在早期中国具有特殊的宗教意涵贾湖遗址的狗都被有意识地挖坑掩埋,或许是犬牲的先导。
新石器时代到商周,犬牲流行,或殉葬,或祭祀,或用于建筑、城墙的奠基。
《周礼·秋官》记载了一种叫“犬人”的官职,主管犬牲:“凡祭祀共犬牲,用牷物,伏瘗亦如之。
凡几珥沉辜,用駹可也。
”“献祭”的“献”字便与犬牲有关。
《说文解字》云:“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
”《礼记·曲礼下》亦云:“凡祭宗庙之礼……犬曰羹献。
”因此,诸如二里头文化、殷墟文化墓葬中的狗,都不能简单视作墓主人的生前宠物。
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狗是最主要的家畜之一。
当时的狗主要有三种作用:看家护院、随主田猎和人类食用。
就狗作为食物这一项功用而言,其当时的地位也是比较高的。
据《礼记·王制》所载: “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泵,庶人无故不食珍”。
《礼记·坊记》也有:“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
”可以看出狗肉的食用者大部分都是贵族。
商周时期,狗仍然是祭祀场合的重要祭品。
4.礼崩乐坏,狗的日子也不好过春秋战国,是人类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狗的地位一落千丈。
例如晏子使楚被要求钻狗洞,这是一种羞辱和蔑视。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典故或者历史事件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比如“鸡鸣狗盗”《孟尝君列传》:“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
” “狗盗”便是说伪装成狗进行偷盗,泛指窃贼。
此外,“挂羊头卖狗肉”的故事就记录在《晏子春秋》中。
总体而言,狗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是逐渐降低的一个过程。
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都还有人专门做赋,夸赞狗的忠勇。
但南北朝后期,含“狗”的成语典故开始多含贬义,唐宋元明清时则几乎都是贬义,成了骂人的话。
5.价值决定地位对于狗的形象由白转黑,有人分析认为,早期人类渔猎为主,狗是重要伙伴,而进入农耕社会,狗的重要性降低,也渐渐不受待见了。
6.狗为什么招黑(1)在狗的实用价每况愈下的情况下,狗生活中比任何其它动物喜欢在人类面前摇头摆尾、巴结人、取悦人的天性也逐渐为人所诟病。
古代中国人将狗的这种本性与那些阿谀奉承、巴结讨好上司的谄媚形象相联系,使那些摇头摆尾的狗,被附上了贬义色彩。
唐代的韩愈在《应科目与时人书》中说:“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晋代的葛洪在《神仙传·刘安》里也说,“时人传八公,安临去时,余药器置在中庭。
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
”后来,人们就以“淮王鸡狗”来比喻攀附别人而得势的小人,这当然也不是什么好词。
(2)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农耕技术的进步,农业成为了人们的主要生计方式,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狗对大多数人而言,基本成为看家护院的工具,现在农村很多地方也还是如此。
由于狗的本性非常忠诚,当必要时,它们便义无反顾地开始扮演起“恶犬”的角色来。
而古时养得起看家狗的大多是称霸一方的土豪富户,狗的绝对忠诚使它们很容易沦为恶势力的帮凶。
所谓“狗仗人势”,许多人都有过被狗欺负的经历,脑海中对狗的恐惧和厌恶早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很难改变。
在这种固有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将对狗主人的不满发泄到了狗身上,古人流传下来的成语中,对狗的形容贬多于褒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可见,中国成语和俗语里的狗之所以被人诟病,并不是它们的本性不善良,只是由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们所发挥的社会作用给人们留下了一种难以抹去的负面印象。
Tips:在汉语中与”狗或犬“有关的词汇,绝大部分都是贬义。
除了”犬马之劳“和”旺旺“你还能想到哪些是褒义的呢?欢迎留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