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柳,一般是在清明节时节。
小时候在农村,还有清明前在门上插柳枝的风俗,现在早没有了。
插柳,最早应该来自于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不为做官,政治清明,寒食节改为清明节,在死坟上插柳,表达怀念之情。
介子推因不愿接受重耳的高官厚禄,背着老母亲躲进了山上。
重耳为了逼迫他出来,命人烧山。
结果,介子推与母亲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
重耳大伟感动,命这一天为”寒食节”,国内不许有炊烟。
一年后,重耳去祭拜介子推,发现那棵柳树发出了新枝。
于是,改寒食节为清明节,插柳成为一种纪念活动。
到了唐朝,折柳就成了一种送别的时髦,被文人们描述的各种各样依依不舍。
因为“柳”与“留”同音,折柳送别,表达自己的不舍之情,数不胜数的诗句。
插柳也有人说是踏青,驱邪。
总之,插柳都是在初春柳枝刚发芽的清明前后。
在我国古代,清明节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
我国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是由一位叫韦孝宽的人于1400多年前在陕西首创的。
他是西魏北周时期的一位名将,今西安市人。
以前,官道上每隔一华里就在路边设置一个土台作为标记,也就是现在人说的里程碑。
土台经风吹日晒雨水冲刷,需要经常进行维修,不但增加了国家的开支也使百姓遭受劳役之苦,既费时费力又不方便。
据说韦孝宽上任雍州刺史后。
,经过调查了解。
他毅然下令,雍州境内所有的官道上设置土台的地方,一律改种一棵槐树,用淮树来取代土台。
这样一来不仅不失其标记和计程作用,还能为过往行人遮风挡雨,并且不需要修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