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形态。
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故取名仰韶文化。
其分布范围主要在黄河流域的陕西关中地区、河南、山西、河北以及甘肃、青海和河套地区,此外,在今湖北西北部地区也有分布。
其中以陕西省发现的遗址最多,共计有2400多处,约占总数的40%。
仰韶文化的年代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仰韶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石纺轮等,但是打制石器仍然占一定的比例,此外还出土了骨器,制造相当精致。
出土的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在细泥红陶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并饲养了猪、狗等家畜。
由于出土的陶器大都有彩绘图案,故也称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仰韶文化前后延续了2000多年时间,学术界将其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距今约7000年至6000年,其文化特征是:尖底瓶为葫芦形口,腹部均有一对环形耳;制陶使用模具敷泥法,同时使用泥条盘筑法,慢轮已经开始使用;陶器上的装饰以绳纹居多,也有线纹、弦纹等,这一时期的彩陶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以红陶黑彩为主,白彩极为少见;器形以盆、钵、碗、盂、瓶、壶等为主。
中期阶段距今约6000年至5500年,其文化特征是:尖底瓶为双唇口,一般没有腹耳;制陶以泥条盘筑法为主;陶器以细泥红陶、夹砂红陶为主,有少量的橙黄陶、灰陶和褐陶;陶器装饰图案仍以绳纹为主,其次为弦纹、线纹、网格纹,有少量的剔刺纹;器形以平底为主,少量为尖底,偶有圆底;最大的变化是彩陶比例大大增加,饰彩陶器多为红陶,也有少量的橙黄陶,黑彩占大多数,出现了少量的红彩和白彩。
晚期阶段距今约5500年至5000年,其文化特征是:尖底瓶为平唇口(或称平沿口),腹部无耳;陶器以泥质和夹砂为主,早期与中期的细泥陶器基本不见了,其中泥质以橙黄陶为主,有少量的红陶和灰陶,夹砂有红褐、灰褐、黄褐陶色等;器形以平底为主,但仍有尖底瓶,假圈足碗增多,新出现了四足鼎;纹饰以圆点、圆圈、直线和弧线、旋纹、网格纹、锯齿纹为主;最大的变化是出现了陶器烧成后再加以绘制的彩绘陶,彩陶比例最高,彩绘为红、白两种,其中白彩要多于红彩。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形态。
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的城子崖,故取名龙山文化。
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等省,在湖北、江苏和辽东半岛也有发现。
其文化特征以薄、硬、光的黑陶为主,尤其以章丘、日照的蛋壳黑陶最具特色,故又称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的生产工具有发达的磨制石器,出现了石镰、蚌镰,陶器开始使用轮制,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和白陶极少。
除了平底器外,有圈足和三足器,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弦纹等,还有镂空陶器出现。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有较发达的畜牧业。
此外,还出现了卜骨,这是原始宗教或信仰出现的表现。
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
龙山文化因其发现地区的文化特征不同,又分别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山西陶寺龙山文化等。
其中山东龙山文化是典型的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至4000年;河南龙山文化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距今约5000年至4800年,是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早期龙山文化;在豫东和豫北一带还分布有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等三个文化类型,距今约4600年至4000年;陕西龙山文化,又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的泾、渭流域,距今约4300年至4000年;山西陶寺龙山文化,发现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约4500年至3900年。
龙山文化是铜石并用的时代,玉器的制作技术已相当的成熟了。
从社会形态看,这一时期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阶级社会,有学者甚至认为后冈龙山文化就是商文化的直接源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