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告发,每年都“作妖"那手足口病长什么样?和疱疹性咽峡炎一样吗?别慌,科大大今天教你认清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播途径有鼻涕、唾液、粪便、接触物等等。
最爱活跃在6月龄~5岁的宝宝之间,全年无定期出没,常常让人防不胜防。
如果宝宝出现低烧不退,小手、小脚、小屁屁和嘴巴里都长出疱疹,那十有八九得了手足口病。
还有些宝宝可能会咽喉痛、咳嗽、流鼻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在小儿常见传染病中,有一种病的症状和手足口十分相似,经常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区分 疱疹性咽峡炎那就是疱疹性咽峡炎,如果宝宝得了咽峡炎,嘴巴里也会像手足口病一样起疱疹,但手脚上却没有。
其实“激活”两者的病毒有所重合。
其中跟手足口最熟的是科萨奇病毒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最易引起重症)。
如果把疱疹性咽峡炎比作是,只踏足过咽喉的“小将军”,那手足口病则是走遍“大(shou)江(zu)南(kou)北(pi gu)”的“大元帅”。
别不相信,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区分两者,科大大特意做了对比:很显然,同样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手足口更具威胁力。
但别忘了,手足口再厉害,它也是一种自愈性疾病。
临床上主要是对症治疗:体温高于38.5℃时,合理使用退烧药。
推荐较凉的水、稀粥、面条等食物;饭后用温凉开水漱口,或用棉签蘸水擦拭口腔。
如果宝宝有痒感,皮疹未破溃,可在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
皮疹破溃,可涂抹碘伏等刺激性小的消毒剂。
宝宝发病第一周,传染性很强,做好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宝宝有持续高热不退、易惊跳、呼吸急促、心率增快、四肢冰冷等表现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因此在宝宝没感染前,该做的预防工作不能少。
科大大建议做好这7件事:① 保持室内通风,可降低空气中的病毒含量;② 做好幼儿园晨检,发现症状及时隔离;③ 饭前便后洗手,大人和孩子都一样;④ 多喝水,清淡饮食,每日正常排便;⑤ 少吃热性食物,比如芒果、榴莲、坚果、巧克力等;⑥ 少去公共场所,易发生交叉感染,比如海洋球池、摇摇车。
⑦ 接种EV71疫苗,6月龄~5岁的宝宝,分2剂次间隔1个月。
感谢专业的提问。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以口腔黏膜疹和手足(也可能是其他部位)斑疹、斑丘疹或水疱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在儿童和成人中,手足口病是最易辨认的病毒性皮疹之一。
手足口病首次描述于1957年发生在加拿大多伦多的一次夏季暴发流行中,其致病原因是柯萨奇病毒A16[3]。
此后有至少15种其他肠道病毒血清型已被发现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为柯萨奇病毒A型血清型。
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A71是最常与手足口病相关的血清型,也是大多数手足口病大暴发的元凶。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良性临床综合征,其特征为发热和痛性丘疹-囊泡-溃疡性口腔黏膜疹。
临床它可将其与手足口病和原发性疱疹性龈口炎相鉴别。
20世纪20年代首次报道了疱疹性咽峡炎,但直到1951年才确定其病毒病因。
有22种肠道病毒血清型可导致疱疹性咽峡炎,最为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型血清型。
与疱疹性咽峡炎有关的主要肠道病毒血清型为柯萨奇病毒A1-6、8、10和22。
在肠道病毒A71和柯萨奇病毒A16已经引发大暴发的亚太地区,这些血清型也是疱疹性咽峡炎的一个常见原因。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亲戚甚至是亲兄弟,稍微长相不同,分布不同部位而已。
有时甚至专科医生在早期也难分辨出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