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巧用一个“异”字,统领全词,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作品原文:《渔家傲· 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③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品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 *** 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作品简析: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
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
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落泪“征夫”。
“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
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仁宗时,累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康定元年(1040)以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庆历三年(1043)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再进前所陈十事》,要求原有法度的范围内,作一些改革,因遭到反对,主持“庆历新政”,次年出为河东陕西宣抚使,历知邓州、杭州。
皇祐四年,徙知颖州,卒于途中,年六十四。
谥文正。
《渔家傲秋思》以什么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