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教育均衡的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持续恶化就算不错。
现实中我们看到,有三个问题短期内不可能缓解:一是城市与农村的差别。
在现阶段,农村人口持续减少是大势所趋,不可能扭转。
农村的发展无论会多么好,永远不可能好于城市,城市的生活条件、教育医疗资源等永远是最好的,农村的现实情况和客观条件注定了,农村就是农村,否则城市就不像城市了,这是现实。
二是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也是大势所趋。
这不是说农村不好,而是家长都意识到了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孩子至少要在县城上学。
有钱人是这样,没钱的人虽然可能受条件制约实现不了,但想法是有的,一旦有一条有条件了,也会这么做。
当农村的适龄孩子少了,实现教育均衡成本太高,承担不起,也没有这个必要了。
三是教师也是人,仅靠觉悟解决不了问题。
人都是这样,导向很重要,哪个地方好,人才就向哪里流动。
而吸引人才仅靠钱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因此,核心问题没有解决,提高待遇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更何况提高待遇不可能是大幅度的。
四是目前的体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现在不仅优秀教师被选调,城市的教师有问题了就流放到农村学校,这就成了悖论。
现在信息化发展非常快,但再好的技术手段也不能替代教师自身的水平。
因此,解决教育均衡化的问题,不在一时一地,根本的要取决于人的观念和经济发展。
我个人认为,城市化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之策,而不是试图让农村的教育与城市教育均衡。
感谢邀请!这是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规律,它给城乡教师资源带来的不均衡是显而易见的。
怎样解决?我认为首要的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也就是如何看待的问题。
农村优秀教师进城,无非是两条途径:个人主动申请要求和争取;组织上根据工作需要推荐选拔。
昨天,一位朋友打电话,说他女儿在某乡村小学工作了5年,属于大龄女教师,还没有对象(按当地教育局政策,在偏远乡镇任教的28岁以上未婚女教师,可以申请调往城区学校),要求向城区学校调动。
并且说局里有关领导已经答应,让回校填个调动申请表按组织程序报上来。
但是学校校长不同意放人,也不给她签字(原因是这个教师工作太优秀),让我跟教办主任通融一下。
我第一感觉这事不好办。
因为乡镇教师短缺,教育局与教管办有不成文的内部规定,随便放走教师一般不再给补充,以此相互监督制约,也有点互相推卸责任的意思。
校长不敢签字实属正常,如果签了,教管办会批评,教办主任签了字并上报了,教育局便有了话说。
但是不管怎样推诿,每年都有大龄教师进城的,空缺岗位该调剂的还是调剂安排了,不然又与照顾大龄女青年教师的政策有矛盾。
由此,便涉及到题主的问题:一是优秀的乡村教师究竟要不要进城?不管是优秀教师个人申请进城,或是教育局选拔优秀教师进城,都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人往高处走,有机会到更好的环境中、利用更好的教育资源、在更大的平台上锻炼提升自己,是每个教师的共同愿望。
随着教育资源的优化、撤点并校和大量农村学生进入城区,推荐选拔优秀教师进城,既是学校、教管办和教育局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发展优质教育、大范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二是乡村缺编教师要不要得到及时补充?答案是肯定的。
事实上,只要教育主管部门用心用力去做,乡村教师空缺和师资匮乏的问题,是完全可以统筹解决的。
如:新招教师的分配、校际校内调剂、城区教师轮流下乡支教等。
三是怎样保持城乡师资力量的相对均衡?首先,现实中并不是所有教师、包括一部分优秀教师,都要求进城或有机会被选拔进城。
总有那么一些教师因为家庭父母子女和生活环境习惯等多种原因,选择留在乡镇,其中不乏优秀者,成为当地乡村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稳定农村教育的基石。
其次,通过城乡教师的上下轮岗交流,促成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互补和融合,加之新媒体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也能使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较大的提升。
再是,随着教师职称评审等政策不断向乡村教师倾斜,工资待遇和各项补贴逐步提高,必将激发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同时,又能吸引更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和青年教师投身乡村教育事业,让师资得到源源不断地补充,形成良性循环,完全可以实现城乡师资力量的基本均衡或相对均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