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字面意思理解"雕琢文字",已经属于给文章润色加工,锦上添花的水平了!这类需要看书的作者,必然是文人墨客或者朝着那样的级别、目标去发展的了。
大凡大师也好,工匠也罢,闭门造车难以如愿以尝。
十年磨一剑,不经风雨见世面,怎能一比高低拿得出手的见分晓?现今社会各行各业,不乏急功近利者,却缺乏具有创新思维,工匠精神的工匠。
义务教育的普及,接受高等教育乃至更高层次文凭的不断增加,本是件大好事,却出现了眼高手低者心目中,对于工匠不理解支持的奇怪现象。
思维定势,虽然不只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旧有模式的延续,却难以改变那种翻版的痕迹。
由此可见,雕琢文字,及其以此类推所从事的多种多样工作中,既需要去读书,读好书,更多的需要去实践,去与人交流学习,才能有所长进。
(网络图片)
谢谢邀请。
从我个人来讲并不过于重视雕琢文字,认为文字作为信息工具越方便、越易读、越准确、越简练越好,因此非常喜欢读司汤达的文字,这种文字追求的境界是传递过思想后就把个别字句忘掉,所以司汤达的作品里摘不出来格言警句,但整部著作非常震撼。
不因文害意是基于读者的考虑,雕琢字句也是基于读者的考虑。
雕琢的文字有一种形式美,能让人浮想联翩,得到艺术享受。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京剧的唱词都有这种魅力,不过强迫自己读楚辞汉赋有点没人性,那些已经死亡的古字也没有利用价值,但可以读唐诗宋词。
读唐诗多读杜甫的格律诗少读李白的古体诗,两者的雕琢功夫完全不同,还可以读《红楼梦》,里面的诗作也特别好,还有才女专门讲解修辞。
最有趣的是读金庸的武侠小说,那是一趟愉快的文字之旅。
《沧海一声笑》的歌词可以细细品味,说到沧海一声笑,品读黄霑先生的歌词都有助于文字的雕琢。
文字是语言的凝固,在没有文字前的历史主要通过诗歌的形势流传,试想用现代博士论文的笔法去写《荷马史诗》如何口耳相传?人类喜欢并易于接受有节律的声音,天生就喜欢百灵鸣而讨厌乌鸦叫——这里说到乌鸦和百灵,是想让当下文字有的种画面感和即视感,顺应人类图形思维的偏好,而节律感强的语言无论是否理解都容易被接受和记忆,似乎有一种天然的权威和确切性,所以没学过外文的人也喜欢听西方摇滚或印度电影歌曲,标语口号也尽量用整齐的句式,最好还能和辙押韵。
想雕琢文字并希望自己的文字有商业价值,文字的音律也是必须学习的,这会让你的文字说得比唱的好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