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对职业大学的定位。
对职业大学的定位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专技校的水平,招生为高考分数偏低学生,教师队伍要求也相对偏低。
随着工厂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职业教育本科化是大势所趋。
生源要好,基础要牢靠,知识要全面。
我们集团公司的下属工厂,每年都在招人,人员从原先的高职院校,逐渐发展到现在从三本、二本院校招生。
来自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工厂很难培养。
原因是基础太差。
我们的生产线上有调试岗位、总装岗位,每个岗位都有作业文件。
在上岗前,会组织作业文件的学习。
学习时,会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少提问;本科院校的学生不仅积极提问,而且会指出文件的不足之处。
实际工作是什么样?如检测电压,AD转换后的基准电压;加工中检测电压的大小与实际加工间隙的关系;短路、开路、正常电压的判断等等,原本很基础的概念,经常判断错误,无法独立完成。
究其原因,一是生源差,二是基础差。
工厂的工作内容繁杂,对人员的能力要求相对要高。
提高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门槛,相应提高其教师队伍的从业门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高考最低分,二、三百分即可进入的高职院校,生源可想而知。
在高中,学习处于末流,思考能力一般,学习能力一般,我们很难指望其在大专院校能有一个质的改变。
比如,与物理相关的电学、机械学,在高中学的一塌糊涂,指望在职业学院学的更好?我觉得不太可能。
但如果这些基本的知识都学不明白,如何在工作中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现在的本科院校,教师至少博士毕业,而且还有学校要求。
那么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也应当有此要求,或者是国家认证的专家。
只有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学生水平提高才有可能。
总结:培养大国工匠,一靠生源,二靠师资力量,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我们简单地认为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合格的工人,认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可以降低门槛,那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平庸。
把现有的一些二本、三本院校,作为职业院校,也许能够产生更多的新工匠。
职业教育本科化已成定局,表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这对扭转人们对职业技术的歧视有一定的作用。
至于我国职业教育难以培养“真工匠”,那是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式以及社会企业对工匠的使用和培养的问题。
首先谈教育理念的问题。
伟人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生不但要学文,还要学军、学工、学农,兼学别样。
那时学校开门办学,除了劳动课真劳动外,每学期都有勤工俭学活动,全体师生共同完成挑沙挑石子等任务。
还有一个星期的下生产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到附近工厂学技术活动。
到附近学校跟老师学教书活动,跟农机手学农机活动等等。
学生学到了技能,经受了锻炼,形成了劳动光荣的氛围。
学校真正把伟人的教育理念落实到位了。
而考试制度恢复以后,学校家长学生乃至全社会都重视到了考试的文化课上去了,只重视智育了。
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都名存实亡了。
学生畸形发展,只会考试,不会劳动。
学校没劳动,家里也没劳动了。
本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现在不但什么事也不做,全由家长包办。
你看看陪读的风气就知道了。
这样培养的孩子愿劳动吗?会劳动吗?学校家长学生都以考上非职业技术哪怕是私立学校的三本为荣,以进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为耻,都觉得没面子。
中学阶段这么过来的。
不得已上了职业技术学校,不少人都有自卑感。
然而,我们的职业技术学校又是怎么办的呢?不少学校还是以文化课为主,只是最后一个学期到相关企业实习而已。
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培养“真工匠”吗?我就不懂了,文化课真的是那么重要吗?“职业技术”从何体现呢?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的老师不懂职业技术,只会教书。
学校跟普通高校没什么区别,实习基地,实习器材都没有。
怎么培养“真工匠”?现在高房价,做学徒,熟练技术工人工资低,叫他们怎么生存?养活自己都勉强,又怎么能成家呢?所以,学生毕业了择业,很少选择自己的所学技术专业,很少有人能坚持下去,潜心钻研技术。
因此,一方面企业招不到技术工人,一方面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失业。
不少研究生,博士生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这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严重脱节的弊端所造成的奇葩现象。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才能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这就必须要改革考试制度,改革教育方式,改革用人方式,尊重劳动,尊重人才,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和地位。
这样才能培养出“真工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