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礼物”就是鲁迅的第一任妻子—朱安鲁迅在日本留学时,鲁迅的母亲担心他找个日本妻子回来,就拖媒人给鲁迅找了个本地妻子。
这个女子正是朱安,朱安生于1878年,比鲁迅大三岁,祖上做过知县,没读书,不识字,裹着小脚,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
在鲁迅母亲的眼里,这样的女子懂礼仪,知礼数,性格温和,是非常合适的儿媳人选。
但是,在鲁迅的眼里,这样的女人却是自己非常厌恶的类型。
鲁迅向来讨厌包办婚姻,更是厌恶封建礼教。
所以面对朱安这样的妻子,鲁迅是万万不从的,因此他就借着留学日本的名义,一直拖着这场婚事。
情急之下,鲁迅母亲便心生一计,谎称自己得了重病,时日不多。
接到电报之后,爱母心切的鲁迅连忙收拾行李,返回了中国。
回到家中的鲁迅并没有看到病床上的母亲,反而看到母亲喜气洋洋地坐在院子里,四周张灯结彩。
目瞪口呆的鲁迅在不知所以然的情况下就被簇拥着与朱安成了亲。
结婚的当天,也是这对年轻人第一次见面的日子。
掀起盖头,鲁迅细细地打量着眼前的妻子,姑娘脸色蜡黄,下巴尖细,薄薄的嘴唇,深深的眼窝,前额宽大而光亮。
在鲁迅的眼里,这样的相貌也是不合心意的,心中最后一丝希望也消失殆尽。
因此鲁迅选择坐在书桌旁度过了一夜,第二晚,第三晚索性就睡在了书房里。
朱安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作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女子,她只知道嫁了人就要相夫教子,照顾好公婆,听从丈夫的安排。
所以面对鲁迅的冷漠,除了惶恐和忍受,恐怕也没什么可以做的了。
在鲁迅的眼里,他理想的幸福婚姻就这样被毁了。
虽然他极不情愿与朱安结婚,但是事已至此也没有了回头路。
如果他撕毁了这场婚事,那么像朱安这样的女子就变成了被人嫌弃的女人,遭受一辈子的耻辱。
所以婚后的第四天,他又以留学为借口,迅速逃离了老家,逃离了这场令他惊恐的梦。
这一走,就是三年。
对于朱安来说,她又何尝不是一个苦命的人。
我常常会在脑海里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个穿着破布棉袄的小脚妇人,呆坐在深宅大院里,一天天,一天天,等待着自己丈夫的归来。
即使自己的丈夫对自己毫不在意,满脸鄙夷,那个小脚妇人还是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深一脚浅一脚,缝缝补补,日夜 *** 劳。
这一切,又都是谁的错呢?鲁迅回国后,从不与朱安在一起生活,就算有幸待在了一起,也不会言语一句。
正如鲁迅在日后说的那样,“这(朱安)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而朱安终其一生都是和老太太在一起度过的,她一点都不像是鲁迅的妻子,更像是老太太的贴身丫头,缝缝补补,一辈子侍候着老太太直到去世。
老太太曾经责备她生不出孩子,她委屈地说大先生(指鲁迅)从来不和自己在一起。
不知道她讲出这句话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作为看客的我却内心微颤,泛起层层涟漪。
几十年过去了,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结了婚,当照片传到朱安手里的时候,她却显得如此云淡风轻,这是经历了多大的苦难才能历练出如此平静的心境,毕竟,已经等了半辈子了啊。
她说,“我好比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
可是现在我没办法了,我没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没用。
”有人说,朱安是鲁迅母亲送给鲁迅令他“痛苦一生”的礼物,是啊,鲁迅确实痛苦,但是对于朱安来说,一辈子默默无闻的她又何尝不是呢?
应该说是给他娶了原配夫人一一朱安。
鲁迅是家里长子,所以母亲对他的婚姻很重视。
一直再为鲁迅物色对象,后经三媒六[注],明媒正娶,正式娶朱安为妻。
但两人之前互不认识,也没有丝毫感情。
而鲁迅当时已接受自由恋爱的思想,又不好意思违背母亲的意愿。
结果,婚后便一直不理朱安。
而朱安的祖上曾做知县一类官员,从小接受了三从四德的教育,所以,一直独守空房,却全心全意的侍奉公婆。
这就使鲁迅终身,或之后,一直处在道德的被告席上,成为人们诟病鲁迅的一个口舌。
[注]三媒:男方的媒人、女方的媒人、中间媒人。
六证:一斗、一尺、一称、一剪、一镜、一算盘。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