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怎样接待媒体采访

学校怎样接待媒体采访,第1张

学校怎样接待媒体采访 如何应对广播电视舆论监督采访?

应对广播电视舆论监督采访,要把握好方六大原则。

这六大原则是:一、姿态积极主动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和一些反面事件的时候,切不可用“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心理对待,而要做到心理上不要怕,语言上不拒绝,行动上不回避,积极主动,不卑不亢。

二、主动向组织汇报一旦答应了接受记者的舆论监督采访,就要主动向主管领导汇报,如果无需汇报也应组织相关人员开一个碰头会,达成某些共识,以避免讲错话,避免在事件的应对中导致被动。

三、核实记者身份一旦与记者见面,就要有礼貌有态度地查验一下记者的记者证。

记者证查验的路径是很多的,主要是到广播电视部门和新闻出版部门的网站上去查询,可以查单位,可以查姓名,可以查记者证号。

这个是很容易做到的。

查验记者证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假记者混淆视听。

这也是责任心强的表现。

四、略做必要的准备如果没有简单的准备,不掌握基本的资料和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回答的时候心中无数。

还有就是对事件的处置,也要安排人员略作先期准备。

否则,回答问题和实际拍摄,也会产生某些被动。

五、约定时间和地点要通过与记者之间的电话沟通,或者其他方式的沟通,约定具体的采访时间和采访地点。

采访时间不能拖得太晚,但也不能太快。

太晚了,记者的监督不容许等待;太快了,还没有做好任何准备。

因此,要选择记者能够接受,又有利于事件处置的时间接受采访。

地点一般选择在办公室,或事件发生处置比较好的环节。

六、回答从容准确回答的时候,要非常礼貌从容,做到有理,有利,准确,客观。

——不要“无可奉告”,确实不好回答的,要找出一个客观的理由。

——不要信口开河,特别是一些立场和观点,要做到准确,无误,客观,惜字如金,千万不能随意发表评述和观点。

@郁津里

谢谢邀请。

应对舆论监督采访,与媒体记者打交道应遵循正面、真诚、主动、交朋友的原则,不能把媒体看成自己的对立面,具体可以下几方面入手:1、对媒体记者要有的正确认识 。

没有一个健康的媒体,就没有一个健康的社会。

媒体是把双刃剑,它可以宣传工作的业绩和“亮点”,也可以暴露工作的不足和“软肋”;它既能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也会忙中添乱、雪上加霜,正确认识媒体,才能应对媒体。

记者也是人,需要和各类人交朋友,记者不是三头六臂、或者专门出来捣蛋的人,记者是信息传播的主导,是政府和民众之间最有效的沟通媒介。

记者既是鼓手,为社会发展摇旗呐喊,又像啄木鸟一样,不停的找出社会的不健康现象,所以,应该和记者交朋友,同时记者也需要和社会上更多的人交朋友,你和记者交朋友,那么涉及事情时就能沟通,记者和你交朋友他也能更多的获得第一手鲜活的素材,所以记者的到来,首先坐下来,泡杯茶、先拉拉呱,谈谈心、交交朋友,再谈事情。

2、记者从事的是一种艰辛的职业。

他们既要当好喉舌,又要进行舆论监督;要面对挑剔的受众,又要完成采访任务,加班交稿。

所以记者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和认可。

我们表面上应对的是媒体,而媒体背后是公众。

要充分理解媒体,善待媒体,媒体运用好,就能引导舆论,树立自己的形象;如果运用不好,媒体也有可能推波助澜,使小插曲演化为群体事件。

3、不能“应付”,要积极“应对”在与媒体打交道时一定要“应对”,绝不能“应付”。

应付只能应来危机,应来麻烦;应对则会带来转机,带来机遇,带来观众的理解支持,带来相关政策制度的完善。

4、“事前热,事后冷”,掌握“第一时间发言的艺术”“事前热,事后冷”。

所谓事前热,是指事前敏感,发布在前,沟通在前。

所谓事后冷,就是指遇到媒体炒作要冷处理,主动和媒体沟通,不要立足于争是非,争是非也就是炒作,是升温,这个时候而是要注意降温,强调一下,这理的冷处理不是推诿、不是不处理,而是积极主动沟通,讲请事件缘由,不去是非争论,不去炒作。

新闻事件发生后,媒体往往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但未必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真相,也未必能在第一时间作出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报道。

政府与其为媒体的把握能力惴惴不安,不如抢占第一时间。

突发事件发生后,各个单位的负责人必须在第一时间到场,同有关部门一道搜集信息,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向媒体提供有关背景资料,接受记者采访,做好记者采访的接待和服务工作,彻底改变出事后回避、不提供新闻素材,记者采编后又围追堵截的被动做法。

越是公开地把事情讲透了、讲开了,老百姓就越好理解;越是隐瞒,媒体就越是觉得有问题,越是要挖掘“内幕”造成更大的麻烦。

在冷处理的过程中,作为工作人员没有任何理由害怕群众、隐瞒群众、欺骗群众,除涉及要保密外,应该如实相告。

在应对中特别应注意前后口径的一致,不能今天一种说法,明天一种表述,让记者觉得你是在编故事戏弄他,从而带来危机。

5、勤练内功,提高应对艺术初次应对记者力求做到:多讲实话,少讲大道理,少来“长、空、假”,多来“短、实、新”。

应对记者应把握好“四个度”:①把握说话的度,一分事实说一分话,实事求是;②把握职责的度。

自己有什么职责,就说什么职责内的话,不能跨越职责乱说话;③把握时间和内容的度。

什么时间说什么内容,不能越时说内容不相符的话;④把握自身形象的度。

言谈举止,穿着打扮应得体。

得体的打扮能留下很好的印象,生动活泼的语言最容易引起共鸣。

应杜绝“几个不要”:①不要说无可奉告。

无可奉告等于傲慢、冷漠、胆怯,无可奉告更能引起记者揭秘的心态;②不要有对抗心理。

阻拦记者摄像拍照,大家不也是经常看到被采访对象手伸出来拦住摄像机的画面,这种画面一看就显得自己被动,画面本身就说明问题,肯定有隐情才害怕记者的;③不要作报告,念稿子,长篇大论,不要过多引用单纯数据。

要懂得“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美”;④不要与记者作无谓的争论。

无谓的争论等于虚假的狡辩,体现没有水平没有底气;你争论的越多,好像理由充足了,回去记者只用证明他自己观点的话,也不符合冷处理的要求;⑤不要提供你不能够确定的信息和讲太深奥的东西,记者听不懂、观众看不懂,起不到应有的效果;⑥更不要讲你来拍摄时侵犯了我的肖像权等等。

一句话,和记者交朋友、对待新闻突发事件用梳,不能堵,才能“化危为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4992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0
下一篇 2022-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