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万物复什么意思是什么

成语万物复什么意思是什么,第1张

成语万物复什么意思是什么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什么意思?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道德经》第十六章的话。

该章与之直接相关的内容如下: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

这一段文字的意思是:努力做到清心寡欲,一心坚守清静无为,万物都在生长,我就看着它们循环往复。

那事物纷纷成长着,各自又回到自己的根源;回到根源称作静寂,这就叫再生;再生叫做守常规。

本章提出了要以清静无为的态度,把握万物归根复命的常态规律而守常的主张。

这里所引的文字分两层:“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提出要清静无为对待万物循环往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总结万物归根复命的常态规律。

“致虚极,守静笃”就是极力达到虚无,一心坚守清静。

“虚”即“空”,心无所欲为“空”;“静”即清心之静,是跳出纷乱之静。

“虚空”自然“清静”。

“致虚极,守静笃”是一种“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就能淡然地看着万物各自纷纷成长生存;就能懂得客观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观”并不是单纯地看,而是通过看总结经验,把握规律。

“夫物芸芸”之“物”,非特指一物,乃纷纭之万物;“各复归其根”之“根”,实乃源头,乃物之本,它既是归宿又是源起。

“归根”就是回到生命的本源,《道德经》把回到生命的本源叫做“静”,又转了个弯说,这就叫“复命”。

“归根”“静”“复命”实际都是“死”的替代词。

看到“复命”,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回复使命”,向造物之神报告“我完成了使命”。

其实“复命”等词绝非“死”的简单替代,因为“复命”既是旧生命的终结,又是新生命的开始。

“复”是“又”“往复”的意思。

“命”是“生命”之“命”,即“生出命”。

客观事物循环往复是规律,是常态,旧事物的终结是新事物的开始。

“复命曰常”告诉我们,此“常”恰恰是生命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和规律,很象明朝进士万民英《三命通会》中说的五行寄生十二宫:“(绝)→胎→养→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出自《道德经》第十六章。

意思是,万物由道而产生出来,不断变化,这都是自然之道的表像,但我们会看到,它们都会复归本根,我要看到的是它向道复归的这个本质和规律。

完整地理解这句话,还要联系其它论述才可以明了。

老子紧接着补充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 实际是解释了“复”的意思。

这里的“根”,就是道。

为什么会“万物并作”?就是这个“道”在表现它自己。

道不是不干事,而是天天在“玩”,它闲不住,不断由它生出“有”,生出天地万物,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

万物为什么又要“复”?《道德经》的理论是:“反者道之动。

”(四十章)道的运动变化规律是否定和自我否定,“反”向反面转化, “复”就是“反”。

万物并作,遵循的规律就是先“远道”,后“复道”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

“万物并作”,是“道之动”,是由“无”到“有”,这个“有”还是道本身,动而变化出的万物则是“德”,是“道”在万事万物上的体现。

“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 (二十五章)由此看来, 万物并作,就是“逝”和“远”,“远”而“反”的过程。

万物并作,要表现为德,就会远道。

为什么要“反”?这对理解“观复”很关键。

在远的过程中,又不能离道,事物是兼有道性,又表现出德性。

这就是“逝”和“远”的本质,没有逝和远,就没有我们人类和人类的意识,也不会出现世界上可以感知的万事万物。

事物和人都秉承了道的性质,这就是德性。

德性、道性是生命力的根本。

在生的过程中,“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事物本身不能离道,离道就死,离道而行的,会立即死亡,立即回归,不离道而行的,才能活的久长。

“万物得一以生”(“一”就是指“道”)(三十九章),“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三十九章)。

在《道德经》看来,这种远道不离道,就是生和存在的秘诀。

《易经》的《复卦》之初爻说:“不远复,无祇悔,元吉。

” 意思是,不脱离道的“不远而复,就不会有大的不当,大吉。

”这和《道德经》的原理是一样的。

在《易传》的《彖传》里还强调:“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可见“复”的重要地位,不仅是《道德经》的一家之言,值得深思。

“复”和“虚”、“静”是什么关系?“虚”和“静”,就是道和道的性质。

“复”就是要向“虚”和“静”回归,守住“虚”和“静”这个根本。

我们认识到世界上有动有静,有虚有实,而在这两者之中,“虚”和“静”是统管者、主宰者,“实”和“动”是表象,是被统管者,被主宰者。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十六章)我们日常活动是“实”,是“动”,又怎么能守住“虚”“静”呢?我们初学《道德经》很难理解,要生活,要工作,要有所作为,怎么能体现《道德经》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在“动”与“静”,“虚”与“实”,“有为”与“无为”,等等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概念和状态之间,感到只能相反,怎么会相成呢? 《道德经》给出的道路不是绝对的“虚”和“静”,绝对的“虚”和“静”,不合乎“德”,脱离实际,也是违反“道”的“反者道之动”的原理的。

实际上“复道”的途径应该是这样的: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 (十五章)“动之徐生”和“不欲盈”,就是通向“虚”和“静”、“复”归本根的诀窍。

这也正是《易经》中《谦卦》为什么最受推崇,各个爻都表现出好的结果的原因。

解释《易经》各卦卦意的《彖传》说道:“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可见谦的意义之大。

由“不欲盈”,可以更好地理解“弱者道之用”的道理,可以推出或者更好理解《道德经》所主张的一系列价值观,守柔,取下,崇小,不执,知止,等等。

“知小曰明,守柔曰强。

”(五十二章)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章)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四章)老子为什么要强调“吾以观复”呢? 一方面,如前所述,“复”就是“命”,“复”是知命的关键;另一方面,也因为 我们日常见到的万事万物,是德,但是看不见背后的道。

万物并作,是我们能看到的,但是复归于道的趋势和规律和道本身,我们可能不一定看得到、认识得到,所以老子提醒我们,重点要掌握“观复”的趋势和规律。

老子在“吾以观复”里突出了“吾”的讲道者的身份,这在《道德经》里并不少见,其用意是强调要“知我”,要重视“吾”之苦心。

和“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七十章)是一个意思,就是警示读者,了解这些道理的很少,不信他的言论的也多,但是如果按照他的道理去做,一定是难能可贵,也会做出可贵之事。

这就是老子循循善诱地劝说人们要下点“观复”的功夫,做好“反复”的功夫,使自己得道、合德的理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5073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0
下一篇 2022-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