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中的“守情表也”不知是从哪得到的。
郭店楚简整理本第十六章上是这样的字: 至虛(恒)也,(守)中(篤)也。
萬(物)方(作),居以須復也。
天道員員,各復其堇。
帛书甲本与之相关的文字为:至虚极也,守(静)表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
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
帛书乙本与之相关的文字为:至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
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
而王弼通行本第十六章与之相关的文字是这样的: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下面按通行本逐句解释这段这字:致虚极,守静笃:努力做到清心寡欲,一心坚守清静无为。
致,达到。
虚,内心空旷没有欲望。
极,表程度深,极力,努力。
守,信守,奉守。
笃,音dǔ,信念坚定。
静,清静。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纷纷成长着,我就看着它们循环往复。
并,共同,都。
作,成长,生长。
以,连词,相当于“来”。
观,看。
复,往来,循环往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那事物纷纷成长着,各自又回到自己的根源。
夫,那。
物,实指万物。
芸芸,纷繁生长的样子。
各,各自。
复,又。
归,回归,回到。
其,自己的。
根,根源,本源,它既是归结点,又是出发点。
谢邀。
先说答案这一句的意思是:通达于至虚的大道之境,抱道而守神。
(抱道守神而至万物无为自化,自正于大道之境,便是通达于至虚的情境),此般情境,就是所谓的,复归天命。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至虚极也守情表也......归根曰情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凶......”王弼注本《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简单解释下《道德经》的版本问题《老子》至今有三个版本源头:一个是相传从河上公传下来,魏晋人王弼注释的版本,是现代通行本的祖宗。
一个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甲乙两个版本,还有一个是郭店楚简中的《老子》残编。
从义理上看,三个版本的义理是高度一致的,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不必太过于在意字的考据,重要的是理解《道德经》所展示的圣王治理天下所依据的锚定天地的道德之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