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委会的行为准则

学校家委会的行为准则,第1张

学校家委会的行为准则 学校家委会为什么变质了?

一提到学校的家委会,很多家长都会有一肚子话要说,而话题大都集中在一些琐碎的小事上。

如果把这些小事集中起来,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吐槽。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如今的家委会已经完全没有最初的宗旨,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让家长更多了解与协助班主任参与学校的一些活动,相反倒是成了班主任手里一根指挥棒。

大家都欣赏过交响乐团的演奏吧?你看站在前面的指挥,班主任之于家委会,就如同乐队指挥和乐队成员一样。

如果哪位成员不配合,不服从指挥,肯定会被清理出乐队,因为有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就会使整场演奏被破坏。

这个比喻你感觉恰当吗?不过这里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是指挥是按着正确的节奏和统一的乐谱来 *** 作,而家委会则是无乐谱的随性演奏。

家委会之所以变了味,是因为家委会成员的挑选非全班家长通过民主推荐或票选出来,而是由班主任指定。

如此一来,家委会成员选拔这一关就已经变了味,凡是擅长虚与伪蛇,能够哄得班主任开会的家长,往往成为第一号人选。

试想,让一些善于迎合的家长做家委会成员,他们能真正落实家委会本来应该干的事情吗?也难怪大部分家长对家委会不感兴趣,甚至还颇有微词,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无法代表家长的利益,不可能把家长们共同的心声带到家委会工作之中。

而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帮班主任打杂,尤其在一些家长遇到家校矛盾或者困难时,本想靠家委会协调解决,但真正到关键处,家委会成员没有人愿意出手,都怕自己介入矛盾之中。

说来说去,还是利益惹的祸。

家委会成员往往优先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因为进了家委会便可以和班主任有更多接触机会,可以获得第一手信息,甚至通过社交手段为自己孩子争取得更多便利条件。

当家委会失去开展工作的正常功能时,便成了个别家长获取利益的工具,其他家长都只能成为局外人时,自然会有意见,甚至反感。

当然,上述所讲并不是全部,折中一点说,只是一部分家委会是这样的表现,而有些家委会还是能够干点正经事,为全班家长和孩子们做出一定的贡献。

不管怎么说,家委会已经成为社会风气的晴雨表,在这个小小的家委会里你可以看到各种角色扮演。

也许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学校已非一块净土。

之所以有家委会这样一个組织存在其初衷是好的。

旨在加强家校沟通共建,再者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一个班主任,除了学习和纪律还有许多繁杂的事情需要去做,学校沒可能安排人来帮忙如:护畅,文艺演出的服装化妆,购买额外的学习资料等。

所以家委会的存在是有必要的,而且我们还应该感谢那些无私奉献的家长为我们减轻了负担。

但现在很多家委会的性质和功能都变了,不是为了学生,家长及学校活动正常需要,而是热衷于收取越来越高额的班费,在节假日挖空心思给老师送礼物,用大家的钱去取悦老师,以为自家孩子刷存在感,现实生活中确实因此得到好处的孩子也大有人在。

而对家长们提出关于孩子们在校期间出现的问题如果有对学校和老师不利的就拖拖拉拉畏畏缩缩的不愿或不知怎样和老师沟通。

虽然不是所有家委都这样,但这样的不在少数。

解决问题的关键我认为还在学校和老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5110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0
下一篇 2022-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