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倡导美德品德

学校倡导美德品德,第1张

学校倡导美德品德 什么是校园美德? 有关校园美德的名言有哪些?道德学校的八大美德有哪些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礼让”是不是一种美德?当今社会如何弘扬这一美德?

《论语》中,孔子曾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意思是:“能够以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吗?现在哪里还有?既然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那么礼还有什么作用?”这是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各诸候国统治者争权夺利的社会现实发出的感叹。

孔子认为,“让”是“礼”的具体表现,治理国家要以“礼让”为原则。

他非常赞成上古尧、舜、禹时期实行的“禅让制”,尤其对吴伯泰、伯夷、叔齐等人功成身退的表现,更是大加赞赏,然而这种谦虚礼让的精神,到了春秋时期已丧失殆尽,孔子看到是各诸候国上层统治者,为了得到权力,你争我抢,寡廉鲜耻,由此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我们不去追问“礼让”对于治理国家到底有什么好处,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倒是可以发出“能以礼让为人乎?”的追问。

君不见,在公共汽车上,一对年轻的恋人坐在舒适的坐位上,窃窃私语,旁若无人,而在他们面前的走道上,却站着一位抱着小孩的老太太,不是他们看不见老太太,而是他们不愿意礼让;在城市的十字路口,经常发生车辆拥挤、阻塞交能的现象,各种类型的车争先恐后,都想往前赶,结果是谁也走不了,并非每个人都急于赶时间,而是他们缺乏礼让的美德;为了争取一点小小的利益,有时候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反目成仇,甚至兵戈相见,不是他们不谙伦理纲常,而是他们不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深刻内涵。

礼让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美好品德,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可是在当今时代,这一美德为什么会出现式微的迹象呢?其中既有社会原因,同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反思一下,在家庭教育中,做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我们是否具备了礼让的美德,时时处处给孩子做出了榜样?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是否弘扬了礼让的美德,并通过各种教育场景的创设,让学生体验了礼让的意义?我们倡导“礼让”的美好品德,并非要求学生事事都让,毫无原则地让,故意推卸责任。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把“礼让”要和“当仁不让”区别开来,“礼让”强调的是“礼”,既按照礼仪的标准来让,表现为尊老爱幼、尊重他人、遵守秩序等美好品质,它是一个人文明素质的具体体现;“当仁不让”强调的是“仁”,既责任和义务,指的是一个人要勇于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而不是在出现问题时将责任推卸给他人。

这样看来,“礼让”中也包含“不让”的因素,合礼则让,当仁则不让。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乘车礼让座位、排队礼让先后、车辆礼让斑马线……公共生活中的“礼让”体现的是一种秩序之美,一种道德之美;公共生活中的“互让”折射出来的是公共意识的提升,是一种文明之美礼让是一种美德。

“孔融让梨”古已有之,现代社会礼让更是公共场所不可或缺的一种美德。

现实生活中从来就不缺礼让的人,他们心怀公共意识,礼让使他们更加风度翩翩。

诚然,生活中也存在蛮横之人,为了一个座位、为了一个先后而大打出手,小则伤和气,大则鼻青脸肿。

其实只要有一方稍加礼让,就能秩序井然,就能相安无事。

的确,公共场所,让一让又何妨?但是谁来让,谁该让呢?其实,不是该不该,而是做不做的问题。

很多时候人们顾及面子,觉得礼让是畏惧、是无能,那是对礼让最大的误解。

礼让是一种胸怀、一种风度、一种风尚,是一种生而为人的美德。

所以,公共场所让一让不仅不会掉了面子,还会让你赢得面子。

互让是一种文明。

现在很多城市有了“礼让斑马线”,这本是一个很好的事情,至少在我生活的城市如此,车辆到了斑马线前自觉减速,如遇行人过斑马线则停车礼让。

这本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然总有人想着给风景染色,于是便有了“优雅地过斑马线”这一狗血剧斑马线如生命线,无法想象斑马线上的“优雅步姿”该如何演绎?只是觉得要得到尊重,就要学会尊重。

礼让亦是如此,斑马线上车让行人,是让出一条安全通道。

那么,我们应该齐心筑牢这条安全通道,而不是给它添堵。

斑马线上,车遇行人停车礼让,行人见车停也应迅速通过。

这不是简单的一方相让,而是双方互让。

互让才能长久,才能让出文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5219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0
下一篇 2022-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