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学校是指通过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成员的共同努力,提供能促进并保护学生健康的、全面的、积极的经验和组织机构。
内容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健康教育课程;创建一个安全和健康的学校环境;提供适当的健康服务等。
同时,促进家庭和社区更广泛参与,以便最大限度地促进和保障学生和社区成员的健康。
这是我们当今在教育方面所提倡的,而且在孩子当中也是非常受益的,他让我们全员都会健康起来,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人才。
2、 健康促进学校的目标是: 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并通过学校向家庭、社区传播健康信息,促进全社区成员的健康。
3、 健康促进学校的特点:(1) 健康含义的整体性 它采用的是整体的健康模式。
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指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
这其中包括健康的躯体、心理、社会方面和环境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
(2) 参与人员的多层次性 参与健康促进学校的工作人员不仅仅是指学生,还包括学校全体教职 工及学校所在社区的家长和社区机构的全体成员。
(3) 干预措施的全方位性 它促进使家庭介入,注意到物质环境对促进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学校的社会风气对支持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它把社区的健康服务与学校联系起来,进而全方位地促进和保护学生与社区成员的健康。
小学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你怎么看在学校里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一名亲手在学校组建过心理咨询室、沙盘室等心理功能室的心理专职教师/心理咨询师,首先要表明的态度是:在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很有必要性,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普及的根本性举措。
看了其他答主的一些观点,大部分赞同。
有一位亲提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空有形没有神,是个花架子,是浪费资源,不支持建设……我想从这点切入谈谈。
我是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土著,本科与研究生都是心理学专业,毕业就进了一所留守儿童比例颇高的乡村中学,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了留守儿童关爱的相关课题研究,获得过教育部基础教育成果奖。
讲这么多,是想让大家知道,讨论一些机构和措施需不需要,你得听听它服务的对象,你要调查了解足够大的样本再说话,不能仅凭个别现象就否定了全体的利益。
我国的心理学起步晚。
十年动乱,让我国的心理学发展受到了阻滞。
即便现在,不管是我们的大学教材还是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考证培训(17年11月国家已经取消该证的鉴定),我们所学到的东西,都是舶来品,都是国外的研究成果。
心理学发展的滞后、心理人才的缺失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国人心理问题,已经是眼下比较激烈的矛盾。
心理学知识快速普及,心理服务的有效提供,这是目前需要做的事情。
以我从业十几年的感觉,在物质已经发展得不错的时候,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方面,越来越寻求心理的满足。
生活与竞争的压力剧增,也让人们增加了对心理健康关注的诉求。
但,时下的心理市场良莠不齐,混乱不堪。
我读心理学专业的时候,还是个稀有专业,整个学院也就一个班。
如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最好最有效的地方就是学校,从基础教育开始普及。
当然,我要承认的是,确实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空有楼阁,没有物尽其用,这恰恰反映的是,我们这一代成人还重视的不够,或者足够重视却没有专业的服务人才……但我想说的是,哪怕用得少,在孩子心里已经种下了“心理健康”的种子,当他们长大成为社会的支柱时,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不会陌生,他们会成长得足够,会物尽其用……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因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现在的孩子往往生活富足,但是心理素质这块却不容乐观,近几年来的自杀事件、杀师事件、校园伤害事件等,都折射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新的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的需求。
我所在的留守孩子学校,我通过心理咨询室、沙盘室,加强亲子联系,引导孩子对父母的理解,深有感触。
我唯独有点希望,很多城市学校资源足够丰富,要啥有啥,但是很多乡村学校,问题更为突出,但资源相对较少,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够多关注和支持一下那里的孩子们!关注心理,关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心理学,是研究如何让你生活得更幸福的学科。
自然要从小开始,从教育开始!所以,我的观点是:非常有必要,也是未来的教育趋势和社会发展趋势。
苏幕延,一名心理学的传播者,欢迎大家关注、交流!
你怎么看在学校里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第一,形式大于内容,花架子大于实质内容。
有些条件好的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本来是想好心办好事,看上去很美,听上去不错,煞有介事,但不看广告看疗效,实际效果不敢恭维。
形式意义大于实际作用,表面文章大于实质内容。
结论:不看好,不建议设。
第二,迎接上级检查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现在学校的应查应接不暇,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之一。
一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搞得好不好,得问学生,问家长,而不是:查档案,档案如山;查功能室,室室健全;查器材,仓库满满。
设立这样的中心,迎接检查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宣传的意义大于实用意义。
建议:上级检查,应查验实际效果,而不是查档案。
第三,挂牌子设机构,太像那回事,恰恰把孩子隔离疏远了。
“心理健康室”、“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室”等等,牌子一挂,太像那回事,哪个孩子敢走进去进行咨询?走进去的那一刻,就是宣告自己有心理问题了。
本来就怕老师,现在更会藏着掖着,担心被同学发现说自己:发神经。
那样,不但病情减轻,还会加重。
心理问题,最怕再强加心理负担。
第四,心理健康本应和学科融合、每一个教师融合,形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真的好老师,不用任何媒介就能把课上好,就能把学生教好。
如同金庸小说里的真大侠,没必要总用啥尖端武器的。
心理健康教育,本应该融解在每一个学科里,其教化工具掌握在每一个教师手里,时时可教育,处处可教育,辅之于谈心,家访,等等。
形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打开心扉说话,知心叔叔阿姨般疏导。
地点:处处。
化孩子的心理问题于琐屑的时时处处里。
这正像一个人得了癌症,住进了肿瘤医院,一进大门:肿瘤医院。
一敲科室们:肿瘤科。
病床上一掀被子:印着肿瘤医院。
拿起暖瓶喝水:肿瘤医院。
处处提醒,时时恐吓。
不久,人就死了。
病死的,更是吓死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