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一大家子聚一块吃年夜饭,话来年的事业志向和共谋家庭兴旺。
让老父辈享有子孙同堂,齐乐融融的氛围很重要
我小时候的年味我出生在40年代,50年代在新中国初期的农村。
那时候每家都贫穷,但过年了年味十足。
杀猪菜。
家家养猪,平时吃不上肉,养了一年多的笨猪,喂的纯绿色,无添加剂。
到年关杀猪,猪头下水血肠加酸菜,煮一大锅。
盼了一年了,自家大人孩子吃的满嘴流油,给左邻右舍送去一大碗。
蒸馒头,蒸粘豆包,烙油饼,烙粘糕饼。
一年到头,吃不上面,能吃上面食,格外香。
穿新衣。
平时舍不得穿。
老娘买块布照别人衣服剪,在夜晚煤油灯下给我做学生服,我穿上走在街上,心里美滋滋的,觉得体面。
年三十,一早贴春联。
门上,窗户上红红绿绿,"出门抬头见喜",喜气洋洋。
除夕下午,一桌丰盛的饭菜。
想法弄出个8~10个菜,平时吃不到的小鸡炖蘑菇粉条,吃起来杠香。
半夜,吃饺子。
一年难得吃回饺子,因此吃起来格外香。
那时流行一句话"好吃不如饺子"。
过年放鞭炮。
那年家里穷,花几角钱买一小挂小鞭,2个二踢脚,过把瘾听个响。
家门口,用水桶倒进水在外面冻几个小时形成冻冰,买个腊蜡,就是冰灯。
有几角钱买个小灯笼,或邻居大婶会用纸叠个纸灯笼,找个树技当棍挑着,在漆黑的夜晚,一小帮玩伴东家走西家串,也是乐趣。
守夜。
我爹困的眼皮睁不开了,直打磕睡,坚持不脱衣睡觉。
过了半夜,邻居家的孩子,互相给各家大人拜年。
那时还流行磕头呢,我跪在地上,给爹娘磕头,不记得什么压岁钱。
初一,村里组织秧歌队,吹吹打打,给军烈属拜年,送去猪肉粉条。
晚上村学校组织文艺演出,有年鹤岗文工团去过慰问演出,多半是村上文艺人自娱自乐。
两个教室打开,住满了人,窗外冒着寒风里三层外三层站着人观看。
初二,我爹领着我坐火车上鹤岗给姑姑姑父拜年。
回忆65年前的过年,难以忘怀。
现在生活好了,几乎天天过年,有电视看手机,年味谈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