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博就是上世纪的一九八一年年初毕业的中专师范生。
并没有感觉在“性价比”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如果不是继续深造,学历证明仍然是中专毕业生,不论是毕业之后你教的是小学还是初中的学生,所享受的工资待遇还是中专水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家政策规定本身就是从中专开始,逐渐由大专和本科层层升高,每一个层级的待遇当然是水涨船高。
记得本博刚毕时正好赶上国家调整中专毕业生的试用期的待遇,由原来的“双29”,也就是29斤粮食指标、29元钱的试用工资。
调整到试用期拿34元的工资,一年后定级享受的是行政23级,每月薪酬42元。
至于八十年代毕业的中等师范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物以稀为贵,那时毕业的中师学生,按照国家规定只能是教小学,而实际情况是教小学的还是少数人,大多数人都被充实到初中学校。
本博未毕业实习的时候,教的就是初中一年的语文课。
就是正式毕业分配以后,所从事的也是初中二年级的地理教学任务。
所以说,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不能以现在的标准去套过去的社会生活。
那个年代,各地尤其是广大乡村都缺乏合格的师资力量,民办教师扎堆的地方,新分去一两个正规师范学校的毕业生,让人令眼看待。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大学招生由培养精英人才转向培养普通大众,每年招生人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十倍还要多。
中小学校招聘教师开始出现大马拉小车的现象,也就是本科大学毕业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也并不稀奇。
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文化发展、进步的好事情。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城市化、工业化也仅仅是近十多年来的事情。
建设强大的国家需要的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教育的发展。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基础教育需要大量具有高水平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来充当一线工作岗位。
因此说,所谓的“性价比”只能用于购物,而不能用于人所从事的工作方面。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除了追求物质利益外,人还需要精神层面的认知感和荣誉感。
所以说,追求工作、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才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具体体现。
(原创于:2020/12/21)
上个世纪的中师生,最近成为网络比较热门的话题。
我看了很多文章,也有些东西想与朋友们交流一下。
我是1981年初三毕业的,中考成绩位居全县百名之内,被县一中录取没有问题。
可是我的父亲打听到,从我们这一届初中生开始,可以报考中等师范学校,就托人给我报名。
我的初中班主任黄老师,听说我要去读师范学校,就来到我家里,对我父亲说:“你们湾子里将来的第一个大学生,一定是你儿子,千万不要去读师范学校,那是浪费人才。
”我父亲难为情地说道:“谢谢老师对我儿子的器重!但是,老师对我们这个家庭不太了解,我们家在解放后被划为地主。
老大初中毕业成绩不错,就是因为阶级成分不好,不能够被推荐上高中,辍学在家务农。
如今,党的政策好,给地主家庭摘帽子。
老二中考成绩又够师范学校的资格,早点出去吃商品粮,免得夜长梦多,政策变了,那后悔莫及。
”老师说:“国家粉碎了四人帮,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和给地主家庭摘帽子的政策不会改变。
”当是正是午饭时间,我父亲请老师吃午饭,老师说:“你不答应我,我就不吃你家的饭。
”父亲默不作声,老师生气地走了,我拉也拉不住。
老师说:“听我话,老师不会害你的。
如果你父亲不同意,我后天还要来劝他的。
”我目送老师离去,心乱如麻。
第三天早晨六点,班主任老师真的又来了,我连忙掇凳子、上茶。
只听见老师对我父亲说:“师傅,你千万不要把孩子送去读师范,应该读高中,三年后假如他没有考上大学,复读的费用全部包在我身上。
”我父亲见老师一片真心实意,非常难以抗拒,只是低头抽闷烟,忽然抬头嘻嘻一笑,对我说:“孩子,你是什么想法?你自己选择吧。
”我一听头就大了,一边是大人,一边是老师,我怎么选择呢?那时候的我六神无主,急的直冒汗。
老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看得我心里发慌。
父亲见状,就说:“老师的大恩大德,儿子你一辈子都不要忘记!”然后又对老师说:“黄老师,您放心吧,我由他自己决定。
”老师站起来说:“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你们一定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一切会越来越好的。
”我最后还是去读师范学校了,因为哥哥不能读书的教训就是残酷的现实。
此事没有让老师如意,我真的觉得愧疚难过。
过去这么多年,我也去看过黄老师许多次,感情深厚。
以前在寒暑假经常去他家辅导师弟师妹功课,或聆听一些教诲。
这世界上,我最尊敬的黄老师于2018年4月份去世,令我悲痛万分,泪如雨下。
父亲晚年时候,在一次与我谈话中问我:“当年没有去读高中考大学,你后悔了吗?”我干脆地回应:“不后悔,时也势也命也。
”父亲淡然一笑。
我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一个乡村小学教书,教过学前班和四年级的语文,担任少先队辅导员。
由于工作出色,先后又担任过初中、高中教学工作;也当过初中的教务处主任、高中的教务处主任和教学校长,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地区教育专家。
我们当年读师范学校的一个班级36名同学,有少数人改行从政,现在正县级干部有3人;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学大多数都成为中小学的校长,或骨干教师。
至于题主问“80年代的中师生的性价比”问题,我个人的理解是:读书是寻求人生发展平台的一个阶段,起点高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没有后天的持之以恒的努力,也会有伤仲永之可能。
我们当年学历很低,大多数的同学通过自修、函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达到专科及以上学历。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成为各个岗位的佼佼者,天道酬勤不虚也。
当然也有同学工作后,随波逐流,一辈子在小学教书,没有提升学历,快要退休了为高级职称揪心。
我是@铜豌豆粉 从事教育几十年,真心不悔,愿与朋友一起分享教育点点滴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