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润我的心一个平常的午后,刚刚补完作业的我望向窗外,阳光温柔的照进我的躯体,我随之把课外题扔到了一边,带着早已枯竭的心坐在阳台上,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发呆。
我俯视着楼下波动着的人群,一样的阳光照射在不一样的人的脸上反射出的是不一样的色彩,就像每个人走的路是一样可是影子有短有长。
几只飞舞着的蜜蜂盘旋在眼边,曾经肆无忌惮的时光随之涌现。
回忆是个很伤神的东西,但好像经过千寻万找翻出来了东西才会更加可贵。
三年前,我不是一个以考了多少分数而引以为傲或引以为耻的人,也不是一个会安静学习,认真听课的学生,我谨记爸爸说的“学习是件快乐的事,与其不快乐还不如不学”比记任何一句话都深。
直到我考了张五十多分的试卷时才明白,其实家长都是说一道做一道的,只怪自己当时太天真。
而现在那所谓的快乐化身为另外一种东西,那就是曾经我认为毫不起眼的分数。
六年级时,青春文学风靡全班。
一次写作文,效仿小四阴冷潮湿的文字,老师毫不留情的打了个不及格。
更惨的是,那位年轻的语文老师才刚接手我们班,看到了我的作文,自然就对我我另眼相看了,我知道这不是件好事,但我依然毫不在乎的过完了整个六年级。
那时的我只是我自己,没有那么多的顾忌,有的只是放荡。
从那之后,我的作文里再也没有阴暗潮湿了,就连角落也要会有阳光的照射。
浮夸与随意被严密所替代。
前面的路永远是个未知数,但走过的路永远亲切迷人。
我现在迷失在通往中考的那条未知的道路上,不知道前面会有多少绊脚的石头,伤人的荆棘,断裂的道路。
也不知道这条路的尽头有没有鲜艳的花朵,但至少回望的路上有着经久不衰的鲜花,温暖的阳光,新鲜的雨露来把我枯黄、焦躁的心滋润起来。
我会带着那些鲜花,阳光,雨露一直走下去。
希望帮到你 望采纳 谢谢 加油
露水用一个字代替应该是什么字呢?家乡,用一个字的词来替代,有哪些?家乡,在今天是一个温暖又遥远的词语。
我常常也会想,到底哪里是我们真正的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还是我们成家立业的地方,到底哪一个更贴切?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心底里的家乡都是生我们养我们的那一方故土。
故乡,有我们最淳朴的童年的记忆,我们趟过的河流,挖过的泥巴,放学后一起总也走不到家的乡间小路。
故里,那里有我们的老屋,祖宅里慵懒的猫在墙头晒着太阳,屋檐下是老人串起的一串串火红的辣椒。
家园,有我们喝惯的水,吃惯的米,看惯的田野,走不厌的归家田埂。
桑梓,梓乡,本乡,梓里,田园。
。
。
太多太多的词,汇在心里仍是,“家。
”只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回乡偶书的诗中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但是,万水千山,总有落叶归根。
若用一个字的词说:桑梓。
在古时候桑和梓是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后来用作对故乡的代称。
也有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或长辈种的,后人用来比喻“家乡”,要对它表示敬意。
考以桑梓二字代称家乡,最早见于《诗经 小雅 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古今之人都十分眷恋自己的家乡,因之,对家乡一词倍觉亲切,并赋予许多高雅质朴的代称,且常见于文人雅士的名篇和诗作中,今人对家乡则统以“老家”二字呼之,尤显得亲切感。
柳宗元有诗《闻黄鹏》: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贺知章《回乡偶书》诗: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可见,对家乡的别称还有很多,比如“故园”、“梓里”、“枌榆”、“故里”、“乡关”等等,家乡、故乡从来就和学者文人结下难舍难离的不解之缘,构成了中国特有的家国故乡情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