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1863年——1944年)全名叫爱德华·蒙克,出生在北欧挪威,是近现代享有盛誉的绘画大师,同时也被誉为西方表现主义风格的先驱。
表现主义诞生于世纪之交的1900年左右,是西方近代非常重要的艺术流派,首先从绘画上发源,最后波及到文学、音乐、电影、建筑等各个艺术领域。
像我们熟悉的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审判》、《变形记》、《城堡》等小说,就是非常著名的表现主义小说。
《青春期》表现主义深受尼采“悲剧美学”思想的影响,善于表现荒诞的、抽象的、非理性的思想意识。
绘画上的表现主义,是从后印象派的风格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绘画理念,主要特征是忽略对表现对象外在形式的描绘,专注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还喜欢表现人物的惊恐心理,甚至是扭曲心理,因此,表现主义绘画中很少看到那些主题欢快,风格明快的作品。
《巴黎少女》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艺术。
蒙克走上表现主义绘画的道路,一是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的西方艺术界,正在从古典艺术向现代艺术转型,各种艺术流派风起云涌,争先恐后地出现,蒙克生活在这个时代,选择表现主义是顺应艺术潮流。
二是蒙克的童年很不幸,他的父亲患有精神病,无法长期工作,导致家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蒙克不得不接受早早辍学的现实。
《男人和女人》由于压力过大,在后来,蒙克不幸患上了焦虑症,情绪激动时,常常表现出歇斯底里的状态。
不幸的生活经历深刻地影响到蒙克的世界观,促使他的眼里看到的全是阴暗、苦难、恐惧、焦虑、绝望。
因此,这样的世界观,被他在无意识中反映在了绘画中,并且,他喜欢在作品中夸大这些情感状态,来抒发真实的生命况味。
《生命之舞》蒙克一生创作力惊人,留下了许多作品,代表作品有《呐喊》、《生命之舞》、《青春期》、《男人和女人》、《女人的三个阶段》、《卡尔约翰街的夜晚》等作品,每幅作品设色大胆,色彩丰富艳丽,笔触粗犷奔放,如同刷子蘸着油彩扫上去一样,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画中人物往往表现出焦躁不安的状态,情绪充满了焦虑和压抑。
《呐喊》实际上,蒙克是在用绘画表达自己的心境,他把主观情绪与客观物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作品呈现出了非常饱满的感染力。
同时,蒙克在作品中喜欢使用具有对比效果的线条,常常通过线条的曲直、粗细、快慢来渲染情绪,在作品《呐喊》中,线条的艺术趣味运用得很纯熟。
19世纪是欧洲艺术史上最早的多元化时代,这是因为在此之前从没有一个百年里能相继出现那么多种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美术风格,如“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以及19世纪晚期挪威画家蒙克开创的“表现主义”,那么如何评价挪威画家蒙克的油画风格?挪威画家蒙克的油画风格或许是受后印象主义主观情绪的影响,19世纪晚期的艺术家们开始学会欣赏负面的东西,对恐怖、颓废、忧郁的描绘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便是蒙克,蒙克的油画风格是把“心态的表现”作为主题,放弃物象的正常面目特征,这叫“表现主义”风格,我们就以蒙克的那幅油画作品《呐喊》来解释吧,蒙克在油画《呐喊》中表现一种全然绝望的情绪,画中的每一样东西都在加强这种绝望:人物有形而无实,在感情的重压下曲折摇晃;弯曲的天空和水流,粗壮的桥梁斜线,都把观众引向那张开的嘴,它正在那里大声喊叫,桥上虽然还有其他人,但画中却有一种可怕的孤独气氛,那声音似乎在呼喊:生存竟无法逃避,唯有难以忍受的生存痛苦,人们在画上找不到宽慰,背景中绝无一处不在晃动,粗犷的线条和粗犷的节奏显得很突出,绘画中充满了骚动不安,所有这些,都使画家的感情跃然纸上,蒙克的《呐喊》揭示了世人中广为散步的绝望情绪,而这种情绪以前在绘画中是无所表现的,蒙克的《呐喊》可算是表现主义中最了不起的作品;表现主义也存在缺陷:许多极端的心态只不过是艺术家自己的心态,对其他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也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毕竟太多负面情绪了。
蒙克作品《呐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