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精神是什么意思

探索精神是什么意思,第1张

探索精神是什么意思 什么的探索精神?探索精神有什么重要性?

探索精神是我们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只有发明家、科学家们才会用到。

找个最简单的事例,小时候,你第一次拿到核桃,你看到别人在吃自己也很想吃,但核桃有硬壳,然后你可能用石头等硬物去砸碎核桃,但你发现这样果肉不完整,然后你又想其他的方法去打开核桃,这就是探索性。

人是有别于地球上的其它动物的,人是会不断在学习不断在探索的,所以人拥有了一个地球上相对最大的大脑。

有了这么大的大脑,我们不可能放着不用,所以我们开始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只是学习程度和探索积极性不同。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类不解之谜正等待人们去探索、发现。

古老的时代,人们总是被一些奇怪的、自己不能解释的现象所吸引住。

好像日食和月食一样,我们的古人就是认为是一种神兽在把太阳和月亮给吃掉了。

其实这只是一种心灵上对自己不能解释的现象所勉强赋予的一种精神寄托,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神秘世界进行探索的渴望。

明朝的万户是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中国人,他伟大的探索精神更值得我们所有人钦佩。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

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

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虽然最后是失败了,但是他的那种爱探索的精神使我国在2003年的神舟5号遨游太空,奠定了一个良好的落脚点。

使他在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占了一席“位置”。

所以,一个人如果是有很强的探索意念的话,他将会更好地发现自己平时所忽略的东西。

诺贝尔是举世闻名的化学家,黄色炸药的发明者。

他在临终前把自己大部分财产交给信托公司,创立了国际科学界最高奖项诺贝尔奖。

此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至今未衰。

诺贝尔不仅毕生致力于科学探索,而且以其顽强不息的探索精神激励和鞭策着后来的科学家们在科学攀登中不断踏上新的高峰。

诺贝尔初见 *** 是在圣彼得堡。

当时,西宁教授拿着 *** 给诺贝尔父子看,并放在铁砧上锤击,受击的部分立即发生爆炸,引起了诺贝尔的极大兴趣。

西宁教授告诉他,如能想出切实办法使它爆炸,在军事上大有用处。

从此,年轻的诺贝尔对此念念不忘,发誓要完成这一发明。

经过长期认真思考,诺贝尔认为要使 *** 爆炸,必须把它加热到爆炸点或以重力冲击。

为寻求一种安全的引爆装置,诺贝尔屡经失败而不放弃,就连父亲和哥哥都笑他固执,可他始终不急躁、不灰心,耐心分析失败的原因,经过大小数百次的失败,有时甚至被炸得鲜血淋漓,仍然继续自己的探索,终于有了“雷管”的问世。

但他仍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继续迈出了探索的新步伐,面对各种挫折毫不退缩,最终制成两种固体炸药和q炮用颗粒状无烟火药,为军事领域的武器变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诺贝尔在不懈的探索中,在失败的反复考验中赢得了成功。

科学研究与发明,离开探索精神是不可想象的。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曾把科学实验作为人类三大实践之一,是人们进行科学探索的伟大实践。

探索的意思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科学精神,起源何处,东西方有何不同?

简单地说,科学精神就是刨根问底。

具体来说,科学有三个要素,包括科学的目的、精神和方法。

科学的第一个要素是科学的目的,就是发现各种规律,而且并不限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自然规律,也包括其他各种规律,比如心理学、行为学、精神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所研究的各种规律。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不同,所发现的规律当然也不同,但是它们的目的都是掲示“规律”,而且它们也都符合科学的另外两个要素。

但是,并不是所有掲示规律的学术研究都是科学研究,因为很多学术研究都不完全符合科学的另外两个要素。

科学的第二个要素是科学的精神,包括三个内容:质疑、独立、唯一。

“质疑”其实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也就是对于以前的结果、结论、甚至广泛得到证实和接受的理论体系都需要以怀疑的眼光进行审视。

但是“质疑”并不完全等同于“怀疑”,更不是全面否定。

“质疑”实际上是批评地学习和接受,其目的是掲示以前工作的漏洞、缺陷、不完善、没有经过检验、或者不能完全适用的地方。

比如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和牛顿引力理论质疑的结果是发现了牛顿力学和牛顿引力理论只有在低速(相对于光速)和弱引力场(空间扭曲可以忽略)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否则就需要使用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关于“质疑”的科学精神的起源,现在很难追踪了,至少从公元前大约600年米利都人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师徒孙三代对“本原”问题的研究就开始了,学生阿那克西曼德质疑并进而否定老师泰勒斯的理论并且提出了新的理论,学生阿那克西美尼质疑老师阿那克西曼德和师爷泰勒斯的理论并且也提出了新的理论,这个过程是”质疑“的精彩表现。

但是“质疑”的科学精神最系统的阐述应该是在笛卡尔于1637年在《科学中正确运用理性和追求真理的方法论》中完成的。

“独立”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的是科学研究所发现的规律“独立”于研究者以及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

另外一方面指的是科学研究者必须具有独立的思想,科学研究工作也是独立进行的。

只有独立做出的科学研究成果才有科学价值,当然这并不排斥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因为交流与合作往往是激发研究者个人创造力的有力途径,创造力是最终产生髙度原创性独立研究成果的根本原因。

最早认识到存在独立于人的科学规律应该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极力主张人应该观察自然,发现规律。

但是他反对改变自然条件做实验,认为人为的实验得不到自然规律,他的这个思想对科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碍,直到伽利略时代才被彻底突破。

“唯一”指的是科学规律的唯一性,无论谁做这个研究,无论什么时候在上面地方做这个研究,发现的科学规律都是一样的。

公元前约600年的米利都人开始探讨世界的本原问题应该是建立在对科学规律的“唯一”性的基础上的。

因为科学精神的独立性和唯一性,所以科学就是科学,没有所谓的东方科学或者西方科学。

科学的第三个要素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包括三个内容:逻辑化、定量化和实证化。

科学研究显然起源于哲学,而哲学研究所建立的逻辑化正是科学方法的一个关键内容。

通过学术研究获得的博士学位前面往往加上“哲学”而被称为“哲学博士”,就是这个原因。

在使用哲学的逻辑化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定量化是必不可少的。

没有定量化,就无法通过归纳建立模型,也无法对模型进行演绎来做出预言,并被进一步的观测或者实验检验。

数学的研究所建立的各种计算方法和工具使得科学研究和现在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研究开始分道扬镳。

而科学研究的定量化又使得科学研究的成果能够得到实际应用。

定量化正是科学和哲学彻底分离的最显著标志。

实证化则是最需要被强调的科学研究方法。

从天文学的研究带来的人类认识宇宙的几次大飞跃中都可以看到,每一次重要的进展都是当旧的模型预言和新的观测结果矛盾,或者旧的模型完全没有预言到的观测结果无法用旧的模型进行解释。

旧的模型可以被新的观测或者实验所推翻或者修改,但是这些旧的模型也都是科学理论,是追求“唯一”正确的科学理论的历程中所必须经过的阶段。

最后顺便说一下,我在讲《科学方法和美学》这门课的时候,有一个学生问了这个问题:“我认为古希腊与中国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古希腊人倾向于推翻老师的结论,在老师的工作上进一步发展,而中国人(尤其是儒家学说)强调前人的工作,相对少与老师相违背,这可能是东西方科学差异的原因之一,但是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呢?”我自己回答不了,于是到朋友圈求救,华中师范大学俞文伟教授回答说:“可能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崇尚祖先,越古老的祖先越权威。

儒学其实也是在不断推翻修改前人的说法的,只是每次修改都说是孔子的意思,通过注释孔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许孔子本人也有这种倾向,说是要恢复周礼。

在现代来说,也是如此,不管提出什么新说法,总要说成是马克思老人家的意思。

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给各种不同观点或未知领域设立各种禁区,以科学真理拥有者自居,动不动就挥舞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的大棒,恰恰是违背科学精神的。

中医就差点被别有用心者打成伪科学,易经就曾被认为是封建迷信加以批判。

古代迷信不可怕,因为大环境变了。

现代迷信才危险,因为多打着科学真理等时髦的旗号。

要问科学精神起源于何处?应该说它起源于人类诞生那日起,为了求生存人类社会就不断地在探索外部的物质世界和自身的精神世界,人类的一切探索实践都离不开科学的探索精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209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