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用语适用语:请你帮我一个忙,可以吗?你的思维很独特!能说说你的想法吗?对不起,我错怪你了,向你道歉。
禁忌用语就你拉我们班后腿。
你再这样,我就惩罚你。
你给我站起来!
1、走在人生的拐弯处,请慢行。
2、以人名校,以礼待人。
3、走上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4、走路绕一绕,花儿丛中笑。
家训,家规,家庭教育和忌用语学生犯了错,老师不能打不能骂,该如何有效地教育?谢邀。
那就多口头批评教育!效果怎样,要看该学生的骨子里是不是真坏还是有挽救的可能。
其实我个人觉得,适当的时候再加上适当惩戒很有必要,更容易让犯错的学生长记性!不打不骂、不惩罚学生哪有可能是真正的教育——尤其是现在的家长基本都把学生好生供着、养着。
特别是某些穷家还富养儿,从小缺失父母正确引导的。
绝大多数人都当过学生,虽说面对老师的严厉惩罚或打骂,当时心里往往有点不爽。
相反,如果遇到的是一位脾气太好,学生一点也不怕老师,那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许只会一般,有的学生甚至还会养成不良习气。
而真正走上社会后,有良知的学生都会明白:严师更能出高徒。
我那时当班主任的性格是严而不厉,但相对还是温和派,因惩戒力度不够,不少学生有时就阳奉阴违;而在某些教师面前,学生都规规矩矩,不敢作乱,否则受罚。
但更多的时候也庆幸,自己这种性格,虽然班上纪律不一定好,学生平均分、优秀率不一定高,但师生关系是绝对不可能紧张。
最近10多年间,我的脾气貌似更好了。
全国一片声讨老师: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但我至今仍坚持自己的观点:适度惩戒某些违纪学生,尤其是害群之马,绝对有必要。
如果“把惩戒权还给老师”,给了我也不一定会要。
前两天上课就有一学生,简直到了过分的地步——打小就是留守生,又是年轻就守寡的奶奶带大的,更是几代单传……那种娇宠可想而知:没有哪个老师、学生不反感他,在他的作息时间里,只有闲讲话和吃东西、睡大觉。
可惜呀,不知多少学生都是这样的,他还算好点;悲哀了,许多家长还可能只停留在孩子小时候的可爱印象中……不打不骂,不体罚,只有日后多吃亏,吃大亏了!
这些年,关于师生,家校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少发生。
双方矛盾,尤其体现在对学校、老师“是否拥有惩戒权,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惩戒权,惩戒的尺度如何把握?”的认定上。
围绕上述问题,也有两种极端的看法做法。
处于一个极端的是家长,这种家长护犊心切,否认老师对孩子拥有任何责罚的权利。
不允许孩子受到一丁点的委屈。
按照这种人的观点:我孩子去学校是读书学习的,不是听老师教训去的。
再说了,你一个老师算老几?处于另外一个极端的是一部分教师。
这些教师或许出于“恨铁不成钢”心理,或者基于一种病态心理和反社会型人格(比如幼儿园扎针事件),或者基于对暴力的一种嗜好,或者基于一种简单粗暴的教育风格,或者基于自己的某种性格缺陷,动辄对学生拳打脚踢,冷言相向,进行羞辱式体罚。
这两个极端都不是常态,正因为如此,这些事件才会成为新闻。
新闻的一个价值判定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正因为这些极端事件不是常态,所以我们才更要警惕被这些极端事件所误导。
我们不能从极端事件中总结得出普遍结论。
现实生活不是新闻场,不是黑白对立,二元分明,时刻充满戏剧冲突的场景。
更多是游走于两极之间的中间地带。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每个人经验范围所及,我们现在已经太少师生之间,家校之间剑拔弩张,敌意对立的场景了。
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家校之间各退一步,相互制衡妥协沟通的一个场景。
家长尊重配合老师对孩子的管教权威,老师谨守自己的惩罚边界,不挑战家长的接受底线……回到这个问题,教师能不能骂学生?能不能体罚学生?可以,但这个权力不是漫无边际的,同样需要有底线和边界。
比如不能对学生进行人格攻击式的侮辱,骂学生“垃圾”,“站街女”…比如不能对学生打耳光,不能拳打脚踢式体罚,不能公示式侮辱……身为老师的你可以设想一下,你愿意别的老师这样骂你的孩子吗?如果不愿意,那你就无法双重标准。
以上,供参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