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
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
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
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书法家刻苦练字的故事100字左右历史上有哪些书法小故事?好的,我乐意回答这个问题!相传,东晋年间,有位修化于山阴的道士,特别喜欢王羲之的字,可惜无缘获得。
后来,他从别人的口中了解到,王经常观察白鹅游戏,并从双掌划水中吸取笔法。
于是就买了一大群鹅养起来,伺机接近王羲之。
功夫不负有心人。
道士观察到王義之经常从一条小道上出入,于是就把他所养的鹅群赶到道路两边,日夜等侯。
一日,王偕友路过,果然被路边白鹅吸引,驻足观看,爱惜异常。
知道了是道士所有后,欲出高价买走。
道士欲擒故纵:我视鹅为朋友,怎么能卖给你呢?在王義之再三央求下,道士转入正题:要不,你给我抄一部《黄庭经》,我把这些鹅亲自给您送去!交易达成,皆大欢喜!这就是“书成换白鹅”的由来。
三百年后,另一位既崇拜王羲之,又崇尚道士的大诗人李白,感于此事,作诗颂曰: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说到李白,我再聊一聊他的书法趣事。
李白人称诗仙,自然骨子里崇仙尚道,这从他那些夸张豪放的诗句里就能看到。
一日兴起,邀杜甫,高适等诗友出游,时修行于王屋山的白云先生司马承祯,为道教清派宗师,与李白交往甚笃。
于是李杜等人一路直奔王屋山,赴阳台宫访司马。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当李白一行登上王屋山,一问方知,司马先生已经仙逝。
李白于阳台宫外肃立许久,为痛失知音而沉默不语,神色凝重。
下山后,把酒痛饮,酒后遂作《上阳台帖》(后人命名),凡二十五字,畅快淋漓,字字珠玑!这幅法帖,也是李白存世的唯一墨宝。
此帖自李白之后,为历代藏家和爱书者所爱,所以也屡经易手。
其中,狂爱艺术的宋徽宗赵佶,更是视若珍宝,前序后跋,为此帖重塑金身。
又经元,明,清,至民国初,流落于民间。
民国时期有位国学大儒,也是大收藏家,被人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得到《上阳台帖》被人欲卖往国外,十分着急,经多次磋商后,变卖府邸,以六万大大洋把此帖买下。
建国后,他听人说毛主席喜欢书法,遂把此帖赠送主席。
毛主席一见此帖,便爱不释手,细细揣摩,时时赏读。
做为一代伟人,主席知道此文物的价值,不久便捐给了故宫博物馆,也成了博物馆镇馆之宝中的一员。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书法趣闻,闻者增趣!
历史上书法的故事很多,不过对我启发很大的一个故事是欧阳询的,因为时间长了我也只记得大概吧,是说欧阳询有一次骑马行走,看见路边一块石碑,上面字不多,就几个字,边走边看就过去了,但他感觉字不错,又拨马回来继续看,看了会感觉距离远就下马看,看的累了就坐下来看,再累了就躺下来看,边看边研究,据说再那个石碑前看了三天三夜。
研究出了闻名天下几千年的欧体楷书。
这个故事说明了楷书大家也是费尽了心血才创造了精典。
所以我们学书法不能单靠多练,还要多研究,找出来好字好到什么地方,把它继承发扬,再加上自己的悟性,写出好字就离我们不远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