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故事讲了谁的一件事

凿壁偷光的故事讲了谁的一件事,第1张

凿壁偷光的故事讲了谁的一件事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匡衡简介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字稚圭,苍山县鲁城匡王村人,汉建昭三年官拜丞相,封乐安侯。

匡衡幼时家贫,为人佣作,“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烛光而读之”。

历史上流传的“凿壁偷光”苦学成才的故事即由此而来。

这个故事出自《西京杂记》卷二,成语“凿壁偷光”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一、凿壁偷光的典故 匡衡学习好,还很勤奋。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又做凿壁借光。

二、匡衡简介 匡[kuāng]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

祖籍东海承(今苍山兰陵镇),至匡衡时,始迁居于山东省邹城市城关羊下村。

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

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衡所住的村庄叫“ 匡王村” (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 匡王村北边的山叫“ 匡山” , 匡衡上学的那个村庄叫“ 老书房村” ,母亲迎送匡衡上学站过的那块石头取名“ 望子石” 。

匡衡墓,位于山东枣庄峄城西南14华里。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

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

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

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

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

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下引同),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

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新兴镇的“太子堂'村即“太子少傅”之意。

三、凿壁偷光的现实意义 青年时代的穷苦,有这样一种可贵之处,就是它能把人的整个意志,转向发奋的道路,把人的整个灵魂,引向高尚的愿望。

穷苦的人,会为了一块面包而努力。

他没有金钱,剩下的便只是梦幻。

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女人,为了报复一个曾深深伤害过她的男人,劫走了他年幼的孩子。

她把孩子交给一个巫师,要求巫师在这个孩子身上,用最凶残的方法施行报复。

不久,巫师通知这个女人说,他已经用了最残酷的方法,要她到指定地方看一看。

女人不看则罢,一看大怒,那个“可恶”的孩子,居然被当地一位富翁收养了,她立即跑去责问巫师,巫师叫她不用急,等着瞧就是了。

后来,那个孩子在骄奢的环境中成长,没有养成强健的体魄,没有坚韧的意志,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家庭突然破产和贫困的沉重打击下,软弱无能的他每况愈下,生不如死。

在徒然挣扎了一段时间后选择了自杀。

我们撇开这个故事的逻辑和道德伦理不说,单就巫师所使用的报复方法,就能获得极大的启示:过于优越的环境,反而会使人的肉体和意志均受到摧毁,从而失去活力,凿壁偷光最大的寓意在于此。

凿壁偷光的故事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一件事。

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勤奋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的全部内容。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和含义是什么?

凿壁偷光是西汉匡衡少年时热爱学习的励志故事,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今读书的环境同古人相比,真的非常优越,但勤奋好学的精神同古人相比确实不如。

读这个故事,总会给人一些启迪,凿了谁的壁,是否对别人有影响,偷光这在古代一点点昏暗的光,是否能看得清书。

不要以为这点光有多亮,能看多久。

这个故事在人的臆想中是很美好的,现实很骨干!当然由于匡衡好学,人生事业都取得了较大成功,汉元帝时,匡衡官至丞相,位列百官之首,封为安乐侯,食封地31万亩,在丈量分封土地时,利用职务之便,多圈了三万亩,d劾,被撒职查办,贬为平民。

有一个好的开端和过程,却没有一个完美的结果,晚节不保,龙头蛇尾。

凿壁借光成语故事出自【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不逮。

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译文】匡衡他勤奋好学,但是家中没有灯烛照明。

邻居家有烛光,光亮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邻居家的烛光照过来,他便把书凑过去,借着微光读书。

匡衡是西汉的经学家,大臣,以讲解《诗经》著称。

匡衡家世代务农,但他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费。

他曾跟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学习勤奋,他对《诗经》的理解十分独到。

当时儒生盛传,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心情愉悦。

当时的太子的汉元帝对其深有好感。

在古代刻苦学习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如囊虫映雪,头悬梁锥刺股等。

古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尚能激励自己,刻苦读书,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而我们生逢盛世,条件优越,有什么理由不勤奋学习呢?匡衡勤读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有许多家长都用匡衡的苦读故事教育子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340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