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小时候,就承袭了父业,在家耕种,但是他非常好学,他每天除了种好菜园之外,就是专心读书,所以写出的诗词歌赋很有名气。
不多久,当地的一个姓王的知县走马上任,他也是一个诗词爱好者,他知道陶渊明虽然年纪轻轻的,但是很有名望,不知是真还是假,于是就想试试他的学识如何。
一天,陶渊明正在自己的菜园里淋菜,王知县走了进来,陶渊明出于礼貌,连忙起来招呼,王知县眯起双眼,打量着陶渊明,说:“你就是名叫陶潜的吗?”陶渊明忙说:“小人正是!” 王知县坐下,右手摸着嘴边的八字胡,欣赏了一下陶渊明桌上所写的字,忽然对陶渊明说:“我听人说你能写诗作对,我来见识一下,现在我出个对子,请你对对,好吗?”陶渊明笑着说:“请大人出上联吧!” 王知县环视四周,看到菜园里种有一畦向日葵,这些葵花刚刚开放,于是灵机一动,有了,他随口道出上联;雏葵俯枝,小脸盘可识地理?陶渊明一听,知道这官员话中含有不信任的蔑视,表面说的是雏葵,实际上是暗中问自己,你这么年轻,能熟识田园里耕作之事吗?于是他略为思考,看见庭前的荷塘里,茁出鲜红的荷苞,于是就想出了巧妙的下联;新苞出土,大朱笔熟点天文! 陶渊明的下联也是话中有话,他的意思表面是说荷苞,实际是说自己,意思是我虽然被埋在污泥里,但是一旦出土,就能点天文地理。
王知县看了,暗中惊叹陶渊明的才思敏捷,但是还是不甘视弱,又出上联, 联曰:小孩子出言吞天口。
这一联除了说陶渊明刚才的口气太大之外,用字上还有非常巧妙之处,因为“吞”是由“天口”两字组成,这样是非常难对的。
陶渊明想了想,随即对出下联;联曰:老大人苦究志士心。
这下联,陶渊明除了表明自己不是口气大,而是靠苦学而成才。
他用字巧妙,因“志”字是由“士心”两字组成。
正巧工整对上比的“吞天口”的吞字是由“天”字和“口”字组成,知县才知道陶渊明果然很有学问,又立志苦学,不禁肃然起敬。
便站起来和他紧紧握着他的手,连连赞叹道:“小兄弟!果然聪明过人,又有志气,佩服!佩服!” 陶渊明见他态度改变,也是谦逊诚恳地说:“还请大人日后多多指点!”说罢又拿过自己的习作,请知县指教。
王知县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首自嘲诗,诗曰: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呼雏来揖客,挥毫坐谈禅,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王知县看后,对陶渊明更加赞赏,从此两人成了忘年这交。
陶渊明与刘仲思的故事 陶渊明此刻正在他自己的田园里吟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还没等他念完的时候,就听到从他住的茅草屋里传来了骂声:“念念念,你每天除了只会念这些诗文之外,还能干些什么呢?明天又要揭不开锅了,看你怎么办。
”妻子秋菊在里面怨声四起。
渊明一听顿时叹息了一口气道;“那明天我到山上采一些野果来。
” “采野果,山上那来这么多的野果,现在是夏季,能吃的又有多少呢?你总不能一年到头光靠这野果来过日子吧!要不是你洁身自好,太过于清高,能落得这样的下场吗?” 陶渊明一听,顿时哑口无言,他觉得自己欠秋菊实在是太多了。
她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在自己年少读书的时候,不顾家人的反对,跟自己走在了一起。
那时候,他曾发过誓言,将来有一日一定要让她过上幸福的日子。
幸福是什么的,谁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但他知道幸福的人脸上会露出笑脸。
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誓言,他给刘裕当过参军,后来发现刘裕这人疑心病过重,就又离开了他。
秋菊没有怨他半句,她相信他的决定一定是对的。
她的父亲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女儿就这样跟着渊明受苦,开始想尽办法又为他某了一个彭泽令。
秋菊以为这样以后的生活就不用发愁了。
那知又不到三个月,陶渊明发觉官场并非是他这种人所能呆的地方,官职小的,每天都要弯腰奉承着上司。
他感觉到这是在降低一个人的人格。
他不能让自己的一生就在这样无聊的日子里度过。
他又辞去了彭泽令,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在他辞去彭泽令的前一个晚上,他看到秋菊好象有些不开心。
他知道秋菊是一个很善良的女子,她只想能够有个安定的家就足够了,她不懂得什么官场势利,也不懂得名利是非。
她只想安安静静地做他陶渊明的女人。
陶渊明时常感到自己能够找到这样的女人而自豪。
但唯一不足的事情是自己没能够给她有个幸福的生活,时常叫她陪着自己饿着肚子过生活。
为此,他的心中时常惭愧不已! 他看着眼前憔悴的秋菊,咬了咬牙根,走到秋菊的跟前,突然扑通的跪倒在秋菊跟前道:“秋菊,我对的起天下人,可就是对不起你。
”秋菊一见他那付表情,叹了一口气道:“元亮,你没有错,也许是这个时代错了。
也许是我错了。
明天,我还是回娘家拿一些米粮过来救济一下吧!” 陶渊明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他知道现在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
他时常感觉到自己太过于无用,一个男人养活不了一个女人。
要是换了是别人,早就离自己远去了。
可秋菊除了偶尔埋怨几句之外,也没有再说别的什么?他已经记不得秋菊回娘家拿过多少次象这样的“救济粮”了。
虽然老丈人讨厌他,但秋菊毕竟还是他唯一的女儿。
每次秋菊回去拿过来,总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生活。
秋菊她回娘家取粮去了。
渊明站在那里,感觉到心头一阵空虚,他想起自己年少的时候,心中藏着的是满腔报国的希望。
他立志有一天要为天下百姓做主。
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然而他却生错了时代,这个时代不是欣赏才能的时代,只要你懂得为官之道的技巧,一个无才无德的人也能够攀之高位。
他吃亏的地方,就是不懂得这一些技巧,所以他要遭到很多人的排斥,一个人站的再正,如果小人群攻而起,也会出现歪斜的时候。
虽说时间可以证明一切,但毕竟所有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
他在彭泽令的时候,之前以为可以为彭泽县的百姓办一些事情。
在他上任的时候是满心的希望,可过了一段时间,他发觉自己的想法错了。
官场的黑暗并非如他所愿,他不仅每天要向位高于他的人哈腰鞠躬,而且还要看着别人的眼色做事,他不习惯这样的生活。
不过他发觉官场里的人大多数是如此,一但碰上一个位高于自己的人,马上哈腰巴结,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提拔。
一但看到小于自己的人,就吹胡子瞪眼睛的来显示威风。
人呀人,为什么你们在权势面前总会丧失原本的自己。
陶渊明他实在不明白,做一个官为什么不能为百姓真正的做一些什么呢?他不能再让自己随波逐流,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迟早有一天,他也会变得他们一样毫无人性。
人交良友益自身,身处污泥,竟然是洁身自好,多少还会沾一些秽气。
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离开。
他还记的在他做出决定离开朝廷的时候,很多人都拍手称快!有人表面上做出一副挽留的样子。
而内心里却在叫好。
这一些表情,怎能瞒得过他陶渊明。
离开朝廷的日子,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只是唯一感到不足的是不能让秋菊过上好的生活。
看来,这一辈子他只能欠秋菊的了。
他听到不远处传来马蹄的声音。
好象有几匹快马!他不由地觉得奇怪,自己在这里和秋菊居住了好几年了,从来没有人来过。
除了偶尔有农夫来过之外。
马蹄声越来越近,渐渐地他看到了身影,只见三匹快马正朝自己这边奔过来,他看到好象坐在马上的人有些眼熟。
连忙进了草屋里躲着。
他不想见朝廷里的人,他现在只想和秋菊过着平凡的生活。
三匹快马停在了他的草屋前,他的呼吸疑聚了,不知将要发生什么事情。
“有人在吗?”外面有人喊道。
“有人在吗?”又喊了两声。
“是谁呀!来这里找谁?”陶渊明回答道。
“请问,这是陶公的家吗?”有人又问道。
“陶公是谁。
你们找错了。
”渊明回答道。
“你出来吧!陶公,我是刘仲思。
”刘仲思,陶渊明想起来了,这位曾是他的知已好友,彭城人,早些年他就听说他已经退出官场隐居庐山西山。
这会儿怎么又做起朝廷的官员呢?他感到有些困惑!在这个当今世上,能让他陶渊明佩服的人绝对超不出三个,而刘仲思就是其中的一个。
“元亮兄,好友来访,你怎么也不出来迎接一下呢?”陶渊明没有作答。
刘仲思在外面却哈哈大笑了起来:“没想到,事隔多年,元亮兄还依然是原来的那一付脾气,好了,你不出来迎接我,我自己知道进去。
”说完,刘仲思朝草屋而进。
他看到陶渊明正背对自己,坐在木橙子上好象在沉思着什么? 刘仲思上前冲着陶渊明一抱拳道:“元亮兄,久违了。
”陶渊明没有抬头看刘仲思,问道:“你今天来这里,是探友,还是另有公事要办。
探友我欢迎,要是办公事的话,那你请便。
”刘仲思怔了一下,随即哈哈一笑道:“元亮兄的气节还是跟原来一般,小弟实在是佩服之极,不过小弟这次来,一是来探望元亮兄,二是传达一下节度使的口喻。
” “有何话,快说出来,或则我就要下逐客令了。
” 刘仲思看了看陶渊明,然后再看了看他现在所处的环境,然后叹息了一口气道:“元亮兄,你学富五车,却身居简陋,真让人起敬。
如今天下象陶公你这样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呀!每个人的眼里除了功名之外,就是私欲,陶公将来必定要成为千古圣人。
” 陶渊明一听,闭上了眼睛道:”陶某从来没有想过做什么千古圣人,陶某只想做回真我。
这千古圣人,陶某实在不敢当。
” 刘仲思笑道:“陶公客气啦!以你的胸怀,世人谁能比得了呢?” “好了,你不必绕圈子了,有什么话尽快说吧!”刘仲思沉默了一下,然后正色的对陶渊明道:“云亮兄,不瞒你,这次是节度使刘裕他让我来想请你出山辅助于他。
” “不必说了,我不会去的。
” “云亮兄,我看节度使这次是可是诚心有意。
” “刘兄,我敬你是一个明志之人,才让你说下去,或则我早已经下逐客令了。
”刘仲思知道这次请陶渊明并非是一件易事。
他来的时候,刘裕曾对他说过,务必将陶渊明请来,或则他就永远不要再回朝廷了。
他知道这件事情并非是一件易事,他知道陶渊明的性格,跟他接触过一段时间,他发现在陶渊明的身上,是很多人所不能拥有的东西,那是清廉,那是正气。
他也时常感叹自愧不如! 自从接到刘裕的口喻之后,三个月,他四处寻找陶渊明的下落,可不管他如何寻找,就是无法找到,找不到陶渊明,就没法向刘裕交待。
做人最忌的就是不守信用,一个人答应另一个人的事情,如果不能做到,那个人的心里肯定很难受。
刘仲思他并非是小人,他知道这是做一个最起码的准则,或则你事先不要答应下来。
后来,他想起了一个人,那是秋菊的父亲,他知道他一定会知道女儿秋菊的下落,那一定就能找到陶渊明,就这样,他找到了陶渊明。
现在面对昔日的知已,自己却不知该如何是好!刘仲思见陶渊明拒绝了要求,一时不知所措。
外面在等待的两个人,其中一个道:“刘差官,陶公他答应了吗?什么时候起身跟我们一起走。
” 里面没有声音,这意味着事情还没有解决,两个人不再言语,他们平时敬佩陶渊明的为人,他不相信世上真的有这样的人,弃官不做,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平日里他们所见的人大都是争着攀龙附凤,怕自己的官位不够高,在相互猜测,相互之间忌妒和残杀。
但是他陶渊明不同,他可以放弃这所有的一切,甘愿做一个平凡的人,有人曾笑他太傻了。
陶渊明听到,只是淡淡地笑了笑。
因为他知道除了笑之外,自己无论说什么也没有用。
人在有的时候,当一些问题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出来的话,就用笑来表达,那就是一种最好的方式!两个人一时缰在了那里,好半天,谁也没有开口说话。
“渊明,渊明,我回来了,咦,你们是谁,怎么会站在我们的草屋外面。
我家渊明他没犯什么罪!”陶渊明一听,知道秋菊借米回来了,看到站在外面的两人官差的人有些困惑。
陶渊明连忙出外相迎,看到秋菊正抱着一袋米往草屋走了进来。
“秋菊,你回来啦!”陶渊明问道。
“渊明,怎么今天会有这么多人到我们这里来呢?是不是要发生什么事呢?” “没事的,没事的,只是好友来聚聚。
这位就是我以前跟你提起过的刘仲思,你应该还记的吧!” 刘仲思,这个名字,她当然会记的,以前陶渊明在任彭泽令的时候,每天都要提起他的名字,说他是世人难得一见的人才,而且胸襟宽广,是他平生所敬仰的人之一。
秋菊知道能受陶渊明敬仰的人,这人的人品在当今必定是数一数二的人物。
她看了看刘仲思,果然有一副傲然于众的外表。
她看了看手中的米袋,然后对陶渊明道:“那我进去做饭,请这位刘兄一起吃吧!”说完,秋菊进了厨房。
“不用了,嫂夫人,我们来的时候就已经吃过了。
”刘仲思他看的出秋菊这点米肯定是借来的。
他在心里很羡慕陶渊明,能有这样一个可以同甘共苦的伴侣。
人生在世,能寻一知已,再得一知音,那世上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情。
夕阳已经西沉,如果陶渊明还不答应的话。
那么自己也该走了。
刘仲思看了看陶渊明低声地问道:“元亮兄,你真的不愿意再次出来吗?” “仲思,我知道世上每个人所站的立场不同,以你的才能足以辅助刘裕。
少了我陶渊明一个天下一样太平。
我现在只想过着平淡的生活。
” “可现在,你这样的生活,你能过的下去吗?” “谢谢仲思兄的善意,古人一箪食,一瓢饮,能照样生活,我陶渊明又为何不可。
” “看来是我错了,现在该是我离开的时候。
” “等等,你不把我抓过去吗?那你怎么向刘裕交待。
” “元亮兄,你难道不知我的为人,我会是那种人吗?我看,这几年复出本该就是一个错误,现在也应该是退出的时候了。
” “怎么你也要退出朝廷。
” “我不退出,能行吗?每天在你欺我窄,小心翼翼的生存着,开始感觉到有些累啦!我也要找一处清静的地方,和元亮兄一样,栽花耕种,过着平淡的生活!” “那他们……”陶渊明指了指外面。
“放心,他们都是跟随我多年的人,而且也是性情中人。
告辞了。
”刘仲思他跟两个人一起过来的人走了。
陶渊明看着他的离去,突然长叹了一口气。
他没有看错人,刘仲思是难得的人才,在如今这个时代,他是一个很杰出的人物。
他知道有多少人为了自己的富贵,不惜卖友求荣。
多少人不惜富贵,做出丧尽天良的勾当。
这一些不怪谁,要怪的话,就怪时代吧!其实时代它没有罪,所有的罪过都是那些伪作歹的人们。
陶渊明还在想着什么,他想起当年与刘仲思一起在刘裕身边为官的情景,每当自己在困境的时候,他都会出来帮自己的忙,在这个世界上,刘仲思就是他的知已,而秋菊则是他的知音,一个人同时能够得到知已和知音的人,这幸福将是无边的。
突然陶渊明放声大笑,笑声振动了山脉搏,久久的回应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