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约为76.1年。
2,哈雷彗星的轨道周期为76~79年,下次过近日点时间为2061年7月28日。
哈雷彗星是人类首颗有记录的周期彗星,最迟在公元前240年,或公元前466年。
3,哈雷彗星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从地球看见的短周期彗星,也是人一生中唯一以裸眼可能看见两次的彗星。
其它能以裸眼看见的彗星可能会更壮观和更美丽,但那些都是数千年才会出现一次的彗星。
4,当时,年仅26岁的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这颗彗星尤为感兴趣。
他仔细观测、记录了彗星的位置和它在星空中的逐日变化。
经过一段时期的观察,他惊讶地发现,这颗彗星好像不是初次光临地球的新客,而是似曾相识的老朋友。
扩展资料1,哈雷彗星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从地球看见的短周期彗星,也是人一生中唯一以裸眼可能看见两次的彗星。
2,其它能以裸眼看见的彗星可能会更壮观和更美丽,但那些都是数千年才会出现一次的彗星。
哈雷彗星上一次回归是在1986年,而下一次回归将在2061年中。
在1986年回归时,哈雷彗星成为第一颗被宇宙飞船详细观察的彗星,提供了第一手的彗核结构与彗发和彗尾形成机制的资料。
3,这些观测支持一些长期以来有关彗星结构的假设,特别是弗雷德·惠普的“脏雪球”模型,正确的推测哈雷彗星是挥发性冰-像是水,二氧化碳,和氨-和尘埃的混合物。
这个任务提供的资料还大幅改革和重新配置这些材料的想法;例如,理解哈雷彗星的表面主要是布满尘土的,没有挥发性物质,并且只有一小部分是冰。
猎户座流星雨是由著名的哈雷彗星造成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系中的天体
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约为哈雷慧星为什么76年才能见一次?据外国媒体报道,和现今观星者喜欢观赏彗星的热潮不同,古代人对彗星可是深恶痛觉,认为它们是会带来厄运的扫帚星,恨不得终身都没有彗星出现。
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amont-Doherty地球观测室的阿伯特等研究学者认为,约1500年前的西元536年前后,欧洲曾经历过一场饥荒,这场饥荒可能与著名的哈雷彗星有关。
这个研究,使得古代人普遍害怕这些扫帚星现象,有了科学而正当的理由。
彗星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一路在轨道上遗留尘埃粒子,尤其是近日点前后时最盛。
如果这些尘埃粒子一次性大量进入地球大气,可能会使地球明显降温而使得气候大变,进而导致大范围的干旱、农物欠收,紧接着就是大饥荒。
一场以他名字命名的瘟疫,曾杀死1亿多人。
这些科学家相信,在西元541~542年发生的拜占庭帝国事件,出现了让整个欧洲都沦陷黑死病,并导致强盛的罗马帝国被彻底摧毁。
根据在格陵兰岛取得冰核分析结果,在西元533年至540年的这段时间,有大量尘埃落入地球大气。
阿伯特等人相信,这些尘埃来自宝瓶座Eta流星雨,而宝瓶座Eta流星雨的母彗星则是哈雷彗星。
这些尘埃落入地球大气后,可能在西元533年时致使大气稍微温度下降,但是同样现象却无法解释西元536~537年全球大气温度降了约摄氏3度之多的情况。
阿伯特表示,其中一种解释方式是有某个大东西撞击到地球海洋,并宣称她已经找到相关证据能支持她的说法,亦即格陵兰冰核中含有微小热带海洋生物的化石。
若有来自如哈雷彗星等地外天体的撞击,有可能将这些低纬度海洋中的生物冲击到格陵兰这样的高纬度地区去。
做为天字第一号短周期彗星的哈雷彗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约需75年,上一次回归是在1986年,下一次则在2061年。
英国天文学家爱得蒙-哈雷检视彗星记录时,发现西元1531年、1607年和1682年的彗星似乎是同一颗,后精确认为真,成为第一颗确认有周期性、会定时回来拜访地球和太阳的彗星,后人于是将这颗彗星称为哈雷彗星。
类似的理论,在今年8月时,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学者就曾提出:1万2900年前一场天体撞击事件,可能间接导致北美地区Clovis文化灭绝。
在他们研究的格陵兰冰核中,因撞击留下的铂元素层,刚好就处在全球气候骤然下降许多的大寒时期,因此被视为天体撞击影响地球气候变迁的证据之一。
所以,说不定西元536年的欧洲大饥荒,真的是哈雷彗星不小心搞出来的!1758年初,法国天文台的梅西叶就动手观测了。
1759年1月21日,他终于找到了这颗彗星。
遗憾的是首次观测到彗星回归的光荣并不属于他。
原来1758年圣诞之夜德国德雷斯登附近的一位农民天文爱好者已捷足先登,发现了回归的彗星。
1759年3月14日哈雷彗星过近日点,正是克雷荷预告的一个月前。
此时,哈雷已长眠地下。
科学家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们对科学的贡献却永世长存。
雷彗星每76年回归一次,绝大部分时间深居在太阳系的边陲,即使用现代最大的望远镜也难以搜寻到它的身影。
地球人只有在它回归时有三四个月的时间能够见到它。
一个人很少能两次看到哈雷彗星,只有一些老寿星才有机会,第一次看到它是在咿呀学语的幼年,而第二次看到它就到了步履蹒跚的晚年了。
哈雷彗星的平均公转周期为75年或76年, 但你不能用1986年加上几个76年得到它的精确回归日期。
主行星的引力作用使它周期变更,陷入一个又一个循环。
非重力效果如靠近太阳时大量蒸发等也扮演了使它周期变化的重要角色。
在公元前239年到公元1986年,公转周期在76.0(1986年)年到79.3年(451和1066年)之间变化。
最近的近日点为公元前11年和公元66年。
哈雷彗星的公转轨道是逆向的,与黄道面呈18度倾斜。
另外,像其他彗星一样,偏心率较大。
哈雷彗星的彗核大约为16x8x7.5千米,反射率仅为0.03,使它比煤还暗,成为太阳系中最暗物体之一。
彗核又丑又脏,像一个带壳的花生,更如一个烤糊了的土豆。
表皮裂纹累累,皱皱疤疤,脏黑程度令人难以想象。
它最长处 16公里,最宽处和最厚处各约8.2公里和7.5公里,质量约为3000亿吨,体积约500立方公里。
彗核的密度很低,大约1克/立方厘米,说明它多孔,可能是因为在冰升华后,大部份尘埃都留了下来所致。
哈雷彗星的表面比煤灰还黑,这让它大量的吸收太阳的辐射而使温度为30~100℃。
彗核表面至少有5~7个地方在不断向外抛射尘埃和气体。
彗核渐渐靠近太阳了,表面开始受热而汽化,于是冬眠的彗星进入生命的活跃期。
反射阳光和自身受激发光使它披上了辉煌灿烂的外衣。
中间那团明朗而密集的凝聚物是彗核,朦胧而蓬松的气体包层是彗发,边缘还有一圈暗淡而稀薄的氢云,它们共同组成了怒发冲冠的彗头。
光焰喷薄的太阳,照耀着辖区的每一寸空间,同时抛射出源源不断的亚原子流,形成吹向四面八方的太阳风。
彗星上弱不禁风的尘埃和挥发物质便在太阳风的吹拂和光的压力下,拖出一条明亮的大尾巴来。
难怪离太阳越近,尾巴越长,不管走到何处,尾巴总是指向背着太阳的一面。
当它辞别自己的主宰再次远行时,尾巴已经成了照耀路程的一盏车灯了。
哈雷彗星在1910年回归时,许多地方曾举行了世界末日集会,人们怀着不可遏止的恐怖,等待地球和哈雷彗星相遭遇。
直到5月19日地球安然无恙地穿过彗尾,这种杞人之忧才告结束。
原来彗尾是比实验室里制造的真空更为空虚的稀薄气体,科学家把彗星比做“空口袋”,“看得见的乌有”。
这是因为哈雷彗星的轨道周期是76年啊。
彗星是太阳系中的一类天体,通常是带有大量液体和气体的小天体,由于分布在距离太阳比较远的位置,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星体上的液体都是固态的,气体也被封闭在固体之中。
所以,彗星也被称为脏雪球,就像一个含有大量岩石和尘埃的雪球一样。
在受到一些引力的干涉后,一些彗星的轨道就会改变,然后进入靠近太阳的位置。
所以,彗星的轨道偏心率都比较大,也就是更像一个椭圆形,这样彗星的轨道周期一般都比较长。
根据彗星所在位置的不同,一般也分为短周期彗星,周期一般小于200年;长周期彗星,有的周期可长达上千年。
另外还有非周期彗星,也就是靠近太阳一次之后,就不会再回来了,其轨道就离开太阳系了。
哈雷彗星的轨道属于短周期彗星,关于这颗彗星的记录,其实很早之前就有了,最早记录哈雷彗星的是我国人,是公元前613年的一次回归。
最完整的哈雷彗星的记录也是在中国,每一次的回归都可以找到记录。
但是,虽然最早和最完整的记录都在中国,却没有被中国人命名。
这是因为虽然有这么完整的记录,却没有人判定这是同一颗彗星,更没有人计算这颗彗星的轨道周期。
而是英国人艾德蒙 哈雷在1695年确认了这颗彗星的周期,并预言了下一次的回归时间。
最终这颗彗星以哈雷的名字命名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