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故事

大明湖故事,第1张

大明湖故事 有关大明湖的历史故事

大明湖-美文故事 荷柳情缘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是大明湖的最好写 照。

漫步湖畔,但见垂柳飘拂,红荷点波,景色如诗似画。

看到红荷垢柳人们自然会想到有关柳荷的美丽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湖边一对青年男女痴心相爱,男的叫杨柳,女的名荷花。

小伙子英俊潇洒,姑娘如花似玉。

杨柳诚实勤劳,荷花美丽聪慧。

她们自小便在一起游戏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长大以后,便互生爱慕之情,且情深意笃,曾互指湖水为誓:非君不娶,非君不嫁。

两家的家长也认为她们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准备待筹备妥当之后,择日为她们完婚,结成百年良缘。

谁知天有不侧风云,湖畔有一官宦人家的恶少,垂涎荷花的美貌,生出歹心。

一日趁荷花家中无人,带人抢走了荷花,欲行不轨。

杨柳闻讯,追来抢救。

恶少指使家丁对杨柳动武,杀死了杨柳,他含恨倒在了明湖畔。

荷花见状,悲痛欲绝,挣开强人之后,纵身跳入湖中,殉情自尽了。

她们死后,湖畔杨柳被害的地方,长出了茁壮的柳林;湖中荷花自尽的地方,生出了艳丽的红荷,柳枝拂水,向着荷花点头;红荷挺立,朝着柳枝传情。

湖民们说:这是杨柳和荷花的化身,她们活着不能结合,死后也要日日厮守相聚。

大明寺沉明湖生 古时候,济南北郊有个大明国寺。

寺内殿宇雄峙,亭阁林立,每天经声佛号,响遏行云,看上去极为庄重、排场。

然而 寺内的和尚却不守教规,勾结官府,欺压百姓。

尤其可恶的是经常利用信徒烧香还原、祈求得子等机会,坑害奸污来寺拜佛 的良家妇女。

传说有一个官人的母亲病了,请了许多医生医治,也不见效。

官人的妹妹至爱至孝,便要去大明国寺为母亲烧 香许愿,官人说什么也不同意。

妹妹为治好母亲的病,每天晚上都偷偷地朝大明国寺的方向烧香祈祷,一月之后,母亲的病 果然好了。

妹妹决心到大明国寺还愿,怕哥哥不答应,就趁哥哥不在家的时候,独自来到大明国寺。

那天寺内老和尚外出不在寺院,几个小和尚见这女子长得年轻漂亮,随起歹心,悄悄跟踪,并查看了住处,报告了老和尚,老和尚眉飞色舞,立即派人把官人的妹妹拖到寺内。

官人得知后,勃然大怒,肝胆欲裂,他抄起大刀,骑上战马,奋力向大明国寺追去,刚到大明 寺附近,突然天空乌云滚滚,狂风大作,暴雨倾盆。

突然一声霹雳,顿时天塌地陷,那座金碧辉煌的大明国寺,就这样沉入地下。

接着从地下冒出一片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湖泊,就是现在的大明湖。

再说官人抢出了妹妹,治好了母亲的病,大明国寺的和尚已遭天遣,百姓拍手称快。

从此以后,官人辞职,在大明湖中 种藕捕鱼,周济穷人,奉养老母,日子过得满快活。

而那些恶和尚有的喂了鱼虾,有的变成了湖里的蛤蟆,看到人家过上了 美好的日子,只会生气鼓肚,却永远叫不出声来 ……

四大名湖的故事济南大明湖有哪些历史故事?

今天就来讲讲大明湖的“明”字的故事吧。

大家都知道济南有三大名胜,大明湖是其中之一。

而逛过大明湖的人都会纳闷:那么大的错别字,你们济南人咋就不改改?还公园大门的牌坊上、大门前的石碑上都有……面对这样的质疑,济南人都很坦然:错别字可不是我们写的,是大书法家写的,要改的话也要穿越百年去清朝找他改了。

这里所说的错别字就是——大眀湖,“明”字多了一横,日月“明”变成了目月“明”。

明字多了一横于是有人说了:都说写家手下无错字,但这个错字也太明显了,小学生也能一眼看出,老师看了会打一个大大的X。

你是书法也不能这么任性吧?对于大明湖的“明”多出一横来,济南的民间说法是:趵突泉公园里那个石碑上有“突”字,头上和腰上不是各少了一点嘛,去哪里了?因为泉水太大,被水冲走了,其中的一点就流到大明湖里,因此“明”字就多了一横。

这种民俗人士的话,显然只能当个段子听听了。

突字头上少一点腰上也少一点为了给世人一个不是胡扯的解释,可难为坏了众多文化人、民俗专家,于是就有了如下两种说法:1、“目月”在书法中,可使字体增加平衡感和美感,是写家有意为之。

2、写于清朝的这三个字,是书法家避讳明朝的“明”字,从而多写了一横,如果前两字写成“大明”,可能会遭到清朝的文字狱迫害。

这样的解释,呵呵!小心那位书法家从地下出来跟你打架。

那么,真相是什么?翻看一下康熙字典全解决了,就这么简单。

“明”字在中国古代有二个异体字,分别是:朙、眀。

大门牌坊上的明字也是多一横其中的囧(jiǒng)月是小篆的写法。

囧,在这里是“窗牖之明亮”的意思,就是从窗户外透进屋里的光亮。

眀,在《庄子外物篇》中解释为“目徹为明”,同时“目明与明暗之明意同”,并确切指出“古皆从日月作明。

汉乃从目作眀”。

意思就是说,目眼的光亮就是“眀”,与日月“明”的意思相同,在汉代以前人们都是用“明”字,从汉代起才开始出现“眀”字。

看来,人家写字的根本就不是写的错别字,是我们读书太少。

“明”与“眀”都是正字,只是现在没有人写“大朙湖”了,真要这么写,呵呵……也是正确的!这个眀字是正字,不是错别字能写出“眀”字来的人一定读过很多书。

没错,你答对了。

这人是谁?他叫——于书佃。

请问最后一个字读啥?一般人不会读。

先放下这个字怎么读,在文章最后揭晓。

先来谈谈于书佃是怎样一个人。

书法家笔下的明字各不相同于书佃,清朝山东登莱青道登州府人,现在的威海市文登大水泊镇人。

文登,因为秦始皇东巡时“召文人登山”得名,有着长达1400多年的建置史,是胶东半岛上的千年古县。

大水泊镇位于文登东部。

在这里,于家则是书香世家,从明朝的于应第开始,书香世代相袭,百年不衰。

清朝时,于家更是出现“一门两代三进士”。

文登于家一门两代三进士1、于鹏翀,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三甲第276名。

2、于鹏翰,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三甲第97名。

3、于涟(于鹏翰的长子),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二甲第53名。

你没看错了,于鹏翰和儿子是同年同榜进士。

3年里,于家“一门两代三进士”名噪齐鲁。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于家出了一个儒学大家:于令淓,他被赐为翰林院检讨,在永平府敬胜书院担任主讲人,是书法大家。

这里的翰林院“检讨”不是专门负责写检讨书的,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官位名,掌修国史,在明清时属于翰林院,从七品,通常是由三甲进士担任。

于家书香世代相袭于令淓之子就是于书佃,是嘉庆三年(1798年)的举人,任济南府学的训导,还是济南的泺源书院主讲人,和其父亲一样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济南的“大眀湖”三个字就是于书佃所书。

大明湖有知当记取一代书法家往事在这里播一段小插曲: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有一名中国人首先发现甲骨文,被称为“甲骨之父”,是中国收藏鉴定甲骨文的第一人,他叫王懿荣。

王懿荣的祖母姓于,于老太太原籍是文登,她的五世祖叫于可托,是顺治十二年(1655)的进士,官至户部右侍郎,祖父和父亲都在清朝做官。

于书佃则是于可托的玄孙。

是明还是眀?这让大明湖多了一份谈资那么,问题来了:于书佃的“佃”怎么读?也许有的人读作diàn。

按字典解释,向地主或者官府租种土地的农民,叫佃户、佃农、佃客。

一个书香世家,竟然后代名字中出现了“佃农”的diàn字,你觉得这种可能性有多大?难道他们读书时不知道这个字的含义,都说父母起名字寄托对孩子的一种期待和祝福,难道于书佃的父亲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于家一名读过书的佃农”?一字两音,难为现代人这么说应该不读diàn。

那读啥?见字念半边啊,tián。

按字典解释,是“耕作”的意思,古同“畋”,打猎之意。

好了,读tián的名字寓意很明白了:在书山里耕作并且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于书佃(tián)。

作为一名书法家,于书佃留给济南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错别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而对于这名书法家的名字和来历,更多人都是处于懵懂之中的。

不过,千百年来又有多少人曾在青史中留名了?我们都是过客,只有流水悠悠,江山依旧。

(本文为指动济南原创内容,已授权今日头条、百家号、微信公众号、企鹅号、搜狐号、大鱼号、网易号同步更新,其他网站和自媒体平台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你有什么意见和想法请点击下方的留言。

或者点个赞,转发一下,让朋友分享本文。

如果说济南大明湖有哪些历史故事?那一定离不开“四怪”!大明湖里有“四怪”—— 蛙不鸣,蛇不现,久旱不涸,久雨不涨。

其中“蛙不鸣,蛇不现”的历史故事就十分有趣!一种说法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济南,游览了趵突泉、千佛山等名胜后,于中午来到了大明湖畔的历下亭休息。

真龙天子降临大明湖,自然也就惊动了大明湖里的各路神仙,于是百蛙齐鸣,众蛇汇聚,大明湖上空更是鸟飞虫跑,一众生灵都希望能够一睹天子龙颜。

但已经非常疲惫的乾隆皇帝此刻正想休息,偏偏窗外的蛇啊、蛙啊、鸟啊的不知趣的在这里凑热闹,于是龙颜大怒,一拍桌子,颁下一道圣旨,命令:“蛇归洞,蛙不鸣。

”众生灵见龙颜大怒,于是立刻慌慌张张的溜掉了。

从那以后,大明湖里就再也见不到蛇了,也听不到蛙鸣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很久以前,大明湖边有家有钱有势的员外,员外的家事全由他的三姨太太掌管。

这位姨太太心狠手辣,绰号母夜叉

对待长工、丫环开口就骂,动手就打。

特别对一个叫荷花的丫环更是看不上眼,什么难听骂什么。

母夜叉为什么对荷花如此之恨呢?因为荷花长得漂亮,而且心灵手巧,什么活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是个百里挑一的好女孩。

为此,老员外总不免多看她几眼。

这让母夜叉又恨又气,处处找茬折磨她。

荷花无论怎样拼死拼活地干活,母夜叉总没有满意的时候。

这天,母夜叉的儿子要荷花趴在地上,让他当马骑,荷花不愿意,母夜叉就对她一顿毒打,又把全家所有的衣物搜罗起来,让荷花到大明湖去洗。

荷花在湖边一面洗衣服一面流泪。

她抬头看看在湖面自由飞翔的水鸟,低头看看湖中游来游去的鱼儿,心想自己的命怎么这么苦啊,哪怕变成小鸟、小鱼也比在员外家强啊。

正在她遐想的时候,母夜叉手里拿着鞭子来到了湖边,她边打边骂,骂荷花偷懒耍滑,打的荷花脸上脖子上一道道的血痕。

都说兔子急了也咬人,荷花实在是忍无可忍,伸手夺过鞭子和母夜叉厮打起来。

母夜叉想把荷花往湖里推,荷花紧紧拉着母夜叉的衣襟不放手,结果 “扑通、扑通” 两个人一同栽进了大明湖,双双沉入湖底淹死了。

在阎王殿,荷花仙子和白蛇仙子都来要荷花,阎王把荷花给了荷花仙子,荷花真的变成了一朵美丽鲜艳、亭亭玉立的荷花;阎王依据母夜叉的恶行,把她变成了一只不会叫的蛤蟆。

从此,大明湖里的蛤蟆只会瞪着两只眼睛,望着美丽的荷花,满肚子气鼓鼓的就是叫不出声来。

白蛇仙子看见丑陋的母夜叉就恶心,于是,带着她的蛇族也搬离了大明湖。

从此,大明湖里就蛇不见,蛙不鸣了。

当然这终归只是来自于民间的传说而已,其真实性不大,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天下第一泉景区的历史故事呢?可以来向我提问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402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