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秋 寒露之前,白露之后,秋愈来愈浓,愈来愈深了。
说它浓得化不开是有些夸张的,但在清晨,你独自面对林间,看到纷飞的落叶一片片一片片将林间小路铺得厚实时,你也许会惊叹,昨天还在枝头成风景的叶儿,今儿个都落了,并且落成一条路,这一切都在一个晚上发生的?秋是很浓了。
仔细想来,倒还有几分诗意,酒因为浓,才芬芳甜美;秋叶因了浓就落了,才让人感知季节的和美与芬芳。
这时,你只要穿过一座山,淌过一条河,便可望见山民们在田地里躬耕的背影了;你只要站在山头朝下一喊,他准保会回答你的,然后会爽爽地朝你喊:收秋了,收秋了。
这是一个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的眼睛为之一亮。
收秋了,一年就盼望这么一天,他没有理由不热爱不吆喝。
因为这份热爱,这份吆喝,才感到秋之深。
秋深如火,这仿佛是前人所叙,真正体验到这句, 是在晌晚时分;天,云霞朵朵,在飘,在流,在旋转;大地,因了高梁玉米瓜果的熟透而通红,此刻又在天的诱惑之下,更象着起火来。
那些高梁玉米作物是火的易燃品,只有那些在土地上收秋的农人是火的精灵,他们挑一肩扛一背来来往往,穿行在天与地之间。
火,给人的感觉总是温暖的;收秋的日子,因了这自然之火,才赋予人们精神和力量上的美好与富足。
秋收之后,无论你推开哪家院门,便会闻到一股新酿的酒香,你便会看到一张张红红的脸,主人便会友好地拉你入席喝一杯;三杯酒后,主人便和你拉起故事来,那些故事无非是你听过一百遍一千遍,但遍遍不厌的故事。
那些故事牵挂着家牵挂着秋,把人的欢笑和眼泪搅和。
回
收秋是干什么了我想问有哪些地方立秋有偷秋的习惯?有哪些偷秋的奇闻异事?民间有句俗话叫:“摸秋不算偷”,摸秋就是偷秋的意思,这个习俗在淮河流域较为风行。
根据老一辈讲,相传元末,淮河流域一带路过一支农民起义军,就是反元的武装。
这支部队纪律严明,到淮河岸边,为不骚扰百姓,就地㝛营,有几个饥饿士兵,偷偷摸摸进了瓜菜地,摘了瓜菜充饥,东窗事发,主帅问罪几个人,要斩首示众。
村民见这支部队,不进村扰民,很是感动,就有意开脱那几个犯事的土兵,村里有代表性的老人顺口说了句:八月摸秋不算偷。
主帅纳闷:“还有这风俗”,于是几个士兵被宽恕。
那天正好立秋,从那以后就留下了立秋摸秋的习俗。
人们把摸秋当游戏,天不亮就去摸,摸到葱家长认为孩子聪明,丢了东西的人家也不生气。
但也不是天天一直偷下去,过了这段时间,家长便约束孩子们不能再这样了。
首先要纠正一下,此偷秋,应该为尝秋。
偷,是未经别人的允许,私下里拿走别人的东西。
尝,则是吃一点儿试一试,尝试着辩别滋味儿。
尝秋,则是指秋季在大规模收秋前吃一些应时的新鲜食物,也叫作尝新。
比如:新鲜的嫩玉米、花生、毛豆、红薯等。
尤其是在农村,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会种上所有的农作物的,所以看到自己没有的总想去尝一尝新鲜,农村人对此也并不是十分计较的,只要不是大量的偷窃。
何况,家家户户都是这样,既品了新鲜,也无形中增加了邻里之间的互通有无。
我们当年下乡做知青时,最喜欢的就是这样的吃秋,或者叫吃秋。
连队搞基建需要黄沙,得到十几里外的青龙山去拉沙。
路上,路过一片玉米地,拣那个头不大不小的摘几穗,放在拖拉机的水箱里。
等一车沙土装满,在沙丘上挖一坑,坑底再横着掏一洞,去周围的红薯地刨几块红薯,拣些枯树枝扔坑里,点上火等树枝全都燃尽,把红薯扔里边,用脚把土坑踩塌。
等下次再拐回来,水箱里的玉米早已熟透,土坑里的红薯也是软软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时间长了,连长发现了这个秘密:"我说的这几个家伙天天不好好去食堂吃饭…“干脆在路口拦住我们,手一伸:"拿来吧,让俺也尝尝鲜…“后记:在农村想尝鲜可以,但要少搞一点儿,适可而止。
另外,不可以糟蹋其他的农作物。
有零钱的话,在玉米秸杆上留下几块零钱,权当是个意思。
三大纪律总是要自觉遵守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