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慧心巧思”――搭建讲故事平台 学生的想象力是故事的源泉。
为了让学生更加富有创造性地讲故事,我经常利用“慧心巧思”这个小活动为学生搭建讲故事的平台,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当学生们听到《雪学生》这个故事的结尾“太阳出来了,水化为蒸汽腾起,幻化成一个雪学生模样的云朵,徐徐升向高空”时,很多学生的心思都随着雪学生一起升向了高空。
此时我是这样引导他们的:“如果来年又下了一场雪,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让学生们接着讲下去,比一比谁的心思最巧妙,看一看谁讲的故事更生动,更出人意料。
有的学生讲雪学生在天空中旅行的所见所闻:“又一年冬天来了,鹅毛大雪下了几天几夜。
天晴了,小兔子推开门,又看到了雪学生。
小兔子再见到雪学生时特别高兴,拉着雪学生忙问到哪里去了。
雪学生说了它这一年在天空中旅行的故事……” 有的学生讲雪学生再一次从火里救出小兔子之后,小兔子想尽各种方法让雪学生不融化。
学生们在这样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想象中,越说越想说,越讲越会讲。
2、“绘声绘色”―― 激发演故事兴趣 讲故事不是读课文。
为了让学生的故事讲得声情并茂,我常常用小活动“绘声绘色”来激发学生演故事的兴趣。
在讲《北风和小鱼》一课时,我先利用黑板贴画为学生创设了故事背景,然后将静态的贴画贴到了学生身上,将静态的故事转化为生动、形象并且富有创造力的动态故事,鼓励学生大胆上台参与角色表演,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肢体动作、语言、表情等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的学生在表演北风时,使劲儿鼓起腮帮子吹起大风,胸脯一拍、眼珠一转,便将北风的“得意”表现得活灵活现。
一跺脚、一扌卡 腰,就把北风“气极了”的样子表现得恰如其分。
这样一表演,每个学生都能把北风和小鱼的故事完整又生动地讲出来。
学生在这样活灵活现的表演中,越演越想演,越演越会演。
3、“妙笔生花”――挖掘写故事潜能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4~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儿童语言发展的可塑性很大,如果这一时期对儿童的语言神经系统和语言感官加强刺激,就有可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出儿童语言发展的潜能。
而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语言的输入。
语言输出必须在有足够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完成。
为了让学生在讲和演的基础上,大量积累课文中规范的书面语言,我会利用“妙笔生花”这样一个小活动提高他们的写话兴趣。
如,学完《再见了,北京》一课之后,我及时组织了“妙笔生花”活动,创设了几个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绘本创作”。
因为有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又有了接近他们生活的情景图,学生们既想说又会说。
有学生在绘本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的烟花:“吃完元宵,天渐渐黑了下来,只听见外面一阵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我和弟弟跑到外面一看,只见天空中礼花四起,如同将一束束绚烂的鲜花抛向空中,五颜六色,好看极了。
我和弟弟高兴地喊呀、叫呀、跳呀。
”通过这样具有童真童趣的写话训练,学生们越写越想写,越写越会写。
通过一系列趣味活动为学生搭建讲故事平台,激发学生演故事、写故事的兴趣,让学生从传统故事教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点亮了我们的故事教学,轻松实现了新课标第一学段目标中提出的“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把自己感兴趣的见闻写下来”的目标。
有适合小学四五年级学生演的小情景故事剧吗你读过或遇到过最美的小故事是什么?还是一五年的初夏,发生在长途客车上的小故事。
情景如昨。
正逢周六,县城读书的孩子们争相赶往气车站。
车来了,同学们蜂涌而上。
之后,一位六十来岁的农村大叔姗姗来迟。
车上已是拥挤不堪。
此时,一位十五、六岁,身穿校服。
剪短发的小姑娘,主动站起来了。
"爷爷,我下一站就下,您坐。
"一番谦让之后,大叔坐了下来。
客车启动了,一站,两站,三站……,小姑娘始终未下车。
大叔坐不住了。
要孩子坐下休息一会儿。
"爷爷,我年轻,也马上到家了。
"结果呢,这个善良谦虚的女孩,只比大叔提前几里路下车!当她挥手告别的那一刻,一车乘客,都投来钦佩、赞许的目光……。
朋友们,我就是亲历者!至今手机里还存有她的侧面照。
小时候读过《草原英雄小姐妹》讲的是龙梅和玉荣在草原放羊遇到了暴风雪,她们为了保护集体的羊群而与暴风雪搏斗的英雄事迹,当时广为流传,她们的事迹整整影响了一代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