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个故事得到的启示

以一个故事得到的启示,第1张

以一个故事得到的启示 一个小故事所得到的启示

这是一个有关孔夫子的故事。

说的是孔子当年带弟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一带地区因病受困被阻,不能前行,已有七天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味道了。

这天中午,他的弟子颜回出去讨了一些米回来煮稀饭。

当米饭快要煮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他故意装着没看见。

当颜回走进来请他吃饭时,便站起来说道:“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说:“我没有先吃啊!”孔子说:“我刚才亲眼看见你在锅里抓饭吃,难道还有假吗?”颜回听了才恍然大悟地说道:“原来说的是这事。

老师,你误会了。

刚才我拿开锅盖时,突然从屋顶上掉下一块尘埃来,落在锅里。

我立即用手把那块被打脏的饭粒捞出来,本想扔掉,又怕浪费了,就把尘埃去掉,吃了那块脏饭”。

孔子听了感慨地说道:“唉,原来,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啊!我冤枉你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眼睛看见的也不一定真实,你亲眼看到的并不一定是事物的真相。

讲一个故事,看大家什么能不能得到启示。都知道陶朱公救子的故事吧。通过这个故事,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通过阅读陶朱公,也就是范蠡救子的故事,我得到的启示是:以范蠡当时的实力,不用费很大力气,就能救出他的二儿子

但是范蠡深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的道理,更懂得“进退有据”的智慧。

范蠡知道杀人者偿命的道理,但作为一名父亲,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如果不施以援手,又会被外人背后议论不讲亲情;可如果是为了亲情,竭尽全力去救儿子,即便能将其救出,对于二儿子,甚至家里其他人,也不一定是个好事。

因为范蠡如果搭救了二儿子,家里其他人和亲戚,必定会认为:杀人也不过如此,还不是轻松摆平?如此心态,将来必定会酿出比杀人更大的祸来,到那时,即便自己权倾朝野,富可敌国,也无力回天,甚至还会连累一大家子人。

现在很多坑爹的孩子,比如我爸是李刚之流的,不正是如此吗?

《越王勾践世家》中,为了表现陶朱公(范蠡)的智慧,司马迁浓墨重彩地记述了他救子失败的故事。

篇幅之大,置于勾践的传记中,颇是触目。

他的失误在于:1. 教子有失。

司马迁没有记录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人的缘由,但不论出于何种动机,异国杀人总不是明智之举。

当范蠡决定派小儿子前去救人时,大儿子竟然因为父亲不派自己而以自杀相要挟。

这固然显示了他的责任感,但行事未免太过偏激。

2. 择妻眼光一般。

对大儿子以自杀相挟,范蠡的妻子不但不劝解自己的儿子,反而帮着他向丈夫施压,使得范蠡不得不改变决定。

妻子缺少见识,范蠡择妻的眼光不见高明。

3. 有预见而无作为。

救子失败后,范蠡宣称自己早知结局,并道出个中缘由——大儿子和小儿子成长经历不同,因而行事风格迥异,最后把失败归于命数使然。

这愈发令人困惑。

洞察先机,自然难得;洞察先机而无作为,不施加任何影响,任由事件向预料的结局演进,却绝不是智者所为。

这完全不像一个帮助勾践复国的谋臣的行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432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