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家规小故事200字

家训家规小故事200字,第1张

家训家规小故事200字 我的家风家训小故事,家风家训60字以内,背景故事200字左右我说我们的家风家训故事征文200字名人家的家规家训小故事800字

1,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

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

”结果母子平安。

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

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2,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

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

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

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3,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

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

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

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

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

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粗茶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 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

这副对联,后来成了林家的家训,不仅林则徐的儿孙铭记不忘,而且林家的儿女亲家子弟也视作传家宝,摹仿誊写悬挂于中堂之上。

林则徐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至其父已衰败,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

林父因家境贫寒,中途放弃举业,做了私塾先生,半饥半寒,将就度日。

林则徐出生后,林父寄厚望于他,历尽艰辛,发誓要将儿子培养成人。

林则徐刚满四岁,林父就开始实施启蒙教育,每天上私塾课,便带上儿子入塾识字读书。

尽管父亲望子成龙心切,但却十分注意施教方法,从不压抑孩子的天性,总是让儿子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读书的乐趣。

孩子淘气,林父从不打骂,在授完课后,让孩子放任地玩耍一阵,然后把儿子抱在膝上,一字一句地教他诵读文章和诗词。

至七岁时,林则徐已经能熟练地背诵许多文章和诗词,而且知道不少道理。

于是林父便开始教他写文章。

当时有人劝林父不要这样早教林则徐作文,林父说:“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

”由于林父耐心教诲,循循善诱,林则徐的智力得到开发,很快便以童年擅文名于乡里,被人们视为“神童”。

事实上,林则徐的智力得到较早开发,是林父教育方法适当的结果。

林则徐在《先考行状》中回忆:“府君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已,然未尝加之笞挞,即呵斥亦绝少。

”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讲授义理时注意以具体可见的事情来举例说明,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点燃孩子的智慧,这样智力自然日增。

制造愉快的学习气氛和耐心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重要办法。

但是,这不等于对孩子教育不严加约束。

林父要求孩子读书要刻苦勤奋,规定每天读书到深夜,而且寒暑不怠懈。

每天夜晚,林父让儿子在一盏小油灯下,由他亲自督促辅导学习。

家中他人亦在灯下忙碌做事。

据林则徐回忆:“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粟手皲,恒至漏尽。

”父子勤读,母女苦织,清苦家庭的勤劳家风,对林则徐的道德品质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

林家生活非常清贫,平时难保温饱,每到除夕之夜才能吃上一顿素炒豆腐。

尽管如此,林父即使典当衣物,也要保证儿子学习。

一年春夏,青黄不接,林父将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借给了人家,自家人却饿着肚子,就是这样,林父母挖回野菜让儿子充饥后仍不放松他的学习。

由于林父很有学问,加上教导有方,在地方上颇有声望。

正在林家度日如年的困境中,当地的一个富豪恶霸来到林家,要以高于他人数倍的聘金,请林父上他家坐馆教书。

林父一来疾恶如仇,二来不愿抛下儿子,让儿子荒疏学业,遂坚决辞却。

与此同时,他教育儿子要学习古人的德 *** ,越是艰难困苦,越要磨炼意志,越要坚定信念,越要正直做人。

林则徐在父亲的精心教导下,知识学问根基扎实,德行高洁,从小立下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并养成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20岁那年,他乡试中举。

然而命运多舛,初次入京会试落榜,他回乡后仍不改匡时济世的凌云之志,勤学不辍。

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再试举进士,入翰林。

由此开始他的政治生涯。

他曾先后在浙江、江苏、陕西、湖北、河南、河东、两江等地任地方官,颇有政绩,以至有“林青天”之誉。

他在为官任上始终以国计民生为头等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拯世救民的品德写照。

他一生抱定父亲对他“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的教训,用自己的知识、学问、才能和品德,为国家的兴盛和富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风范彪炳千秋。

林则徐成为一代伟人,林父的家教之法亦为世人垂范。

家风家训家规小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436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