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和好朋友的故事

名人和好朋友的故事,第1张

名人和好朋友的故事 名人和好朋友间感人的小故事

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谊都没法比的.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1848年大革命失败后,恩格斯不得不回到曼彻斯特营业所,从事商务活动.这使恩格斯十分懊恼,他曾不止一次地把它称作是“该死的生意经”.并且不止一次地下决心:永远摆脱这些事,去干他喜爱的政治活动和科学研究.然而,当恩格斯想到:被迫流亡英国伦敦的马克思一家经常以面包和土豆充饥,过着贫困的生活时,他就抛开弃商念头,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并取得了成功.这样做,为的是能在物质上帮助马克思,从而使朋友,也使共产主义运动最优秀的思想家得到保存,使《资本论》早日写成并得以出版. 于是,每个月,有时甚至是每个星期,都有一张张一英镑、二英镑、五英镑或十英镑的汇票从曼彻斯特寄往伦敦.1864年,恩格斯成为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公司的合伙人,开始对马克思大力援助.几年后,他把公司合伙股权卖出以后,每年赠给马克思350英镑.这些钱加起来,大大超过恩格斯的家庭开支. 从马克思来说,也正是为了对刚刚兴起的科学社会主义进行有效的指导,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的根本缺陷,才接受了恩格斯这种帮助.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所有的一切,无论是金钱或是学问,都是不分彼此的. 虽然他们分开了20年,但他们在思想上的共同生活并没有终止.他们每天要通信,谈论政治和科学问题.在一段时间,马克思把阅读恩格斯的来信看作是最愉快的事情.他常常拿着信自言自语,好像正在和恩格斯交谈似的. “嗯,不对,反正情况不是这样……” “在这一点上你对了!” 马克思说着说着竟高兴得流出了眼泪.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那样地相互尊重,在他们看来,任何人对他们的思想和著作的批评都不及他们彼此交换意见那样意义重大.于是,一有机会,恩格斯便摆脱商务,跑回伦敦.他俩天天见面,不是在这个家里,就是在那个家里.讨论问题时,他们在屋子里,各自沿着一条对角走来走去,一连谈上几个钟头.有时两人一前一后,半晌不吭一声地踱步,直到取得一致的意见为止.于是,两人就放声大笑起来. 1867年8月16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凌晨两点,马克思向他的战友报告说,《资本论》第一卷所有印张(一共49个印张)的校对工作,都已结束.他兴奋极了,写信对恩格斯说: “这一卷能够完成,只是得力于你!没有你为我而作的牺牲,这样三大卷的大部头著作,是我不能完成的,我拥抱你,感激之至!” 《资本论》于1867年9月14日在德国汉堡出版,这是整个国际工人运动中,具有伟大意义的大事,也是两位巨人友谊的结晶. 这种理解的友谊是那样深厚,甚至一直延续到马克思逝世之后. 马克思在病重期间,曾告诉女儿爱琳娜说,希望恩格斯能为他尚未出版的《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做出点什么”来.当然,即使马克思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恩格斯也会去做的. 从1883马克思逝世时起,整整十年,恩格斯放下自己的工作,尽力从事《资本论》后两卷手稿的整理、出版,补充了许多材料,重新撰写了一些篇章,使《资本论》得以在1885年和1894年问世.

名人和好朋友间感人的小故事历史上有哪些名人把敌人转化为朋友并加以重用?

谢邀 历史上把敌人转化为朋友的名人事例,除了齐桓公与管仲,李世民和魏征之外还有很多,这里仅举两个:1·廉颇和蔺相如战国时候,赵国有个门客叫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

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

他走上仕途之后,和将军廉颇同朝为官。

过了不久,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

在渑池相会上,因为赵王身边有勇猛善战的廉颇和舌战群雄的蔺相如,才免受屈辱。

回国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官位高过了廉颇将军。

对此,廉颇很不服气,认为自己勇谋双全,为保卫赵国立了汗马功劳,是第一大功臣。

他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

从此,廉颇把蔺相如视为政敌,便隔三差五的找茬羞辱他,蔺相如便处处回避廉颇,以免发生冲突。

结果还是不期而遇,一天蔺相如出门遇到廉颇。

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让他无路可走,最后蔺相如只好回府。

廉颇得意的到处宣扬这件事。

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认为自己的主人软弱,怕与廉颇结怨后受到连累,就纷纷提出要回家。

蔺相如笑着问门客:“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因为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二,孟尝君释冤战国时候,孟尝君是齐宣王时候的宰相。

孟尝君虽然身为相国,但他平易近人,与下属关系处的很融洽,彼此如同知己朋友一般。

后来,孟尝君被罢免宰相官职,削官为民,举家从齐都迁到封地薛居住。

和孟尝君同朝为官的朋友,对他开始躲避不及,恐怕受到牵连,有的甚至以怨报德,说孟尝君的坏话,落井下石。

孟尝君对这些人恨之入骨,就把他们的名字以及他们所作所为记在本本上,等找机会秋后算账。

再后来,孟尝君又恢复了宰相职位,在返回临淄城这天,他的朋友谭拾子问孟尝君说:“你官复原职后,打算怎么处置你怨恨的人?”孟尝君说:准备把他们都杀了吗!”并拿出了竹简上记得500人黑名单。

谭拾子摇摇头说:“君如富贵,就会有人争先恐后地来靠拢;君如贫贱,那些人就争着离去了,这是社会上的常情常理。

让我拿市场来打个比喻:早晨市场上人很拥挤,晚上市场上人就空虚,这并不是人们早晨喜欢市场,晚上就厌恶市场.只是因为早晨市场上有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所以大家都奔赴那里。

晚上市场没有东西了,所以大家都离开那里,希望您不要怨恨他们。

”于是孟尝君就从木简上全部划去了五百个他所怨恨的姓名.不再提起这件事了。

故事讲到这里。

懂得了“削牒释怨”的道理,对有权有势之时,家中朋友门庭若市,一旦无权无势,往日的“好友”都敬而远之的现象,也就觉得再正常不过了。

人与人和国与国一样,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在利益面前能互相利用就是朋友,反之,就是仇人。

这正是:朋友是朋(有),“有”则朋,没“有”则不朋。

亲戚是亲“齐”,“齐”则亲,不“齐”则不亲。

除了你说的那些 我所知道的就是这两个第一西汉韩信攻赵,赵军主将陈余迎战,陈余不用谋士李左车计,轻敌冒进,在背水一战大败,韩信杀陈余俘赵王歇后,悬赏捉拿李左车,生获之,遂迎为上宾,请教破燕大计,李左车亦为其所动,两人遂相交莫逆第二就是三国张飞张飞从先主攻蜀,遇严颜军,数为其所败,张飞深恨之,后严颜为飞所擒,刀斧手拥之帐下,严颜不跪,飞奇之,亲劝其降,严颜慨然道: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飞释其缚,以上宾礼待之希望对你有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439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