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制碱法中的碱是碳酸钠,侯氏制碱法是以氯化钠、二氧化碳、氨和水为原料,制取纯碱,副产氯化铵的过程。
侯氏制碱法保留了氨碱法的优点,消除了它的缺点,使食盐的利用率提高到96%。
碳酸钠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粉末,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浅红)。
高温能分解,加热不分解。
它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平板玻璃、玻璃制品和陶瓷釉的生产。
还广泛用于生活洗涤、酸类中和以及食品加工等。
侯氏制碱法的碱是什么侯氏制碱法对于制碱工业贡献很大,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说实话,看到这个问题问出来,题主的化学老师的做法一定是:在问这个问题之前,应该先搞明白侯氏制碱法的原理是什么,它是怎么样的一个化工流程,又是在谁基础上作出的改进。
从纯碱工业的发展来看,主要有吕布兰法(已淘汰,本文不赘述,相关资料请自行百度),索尔维法和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
这时候应该说一下侯氏制碱法和索尔维法的区别了。
索尔维法创立于19世纪60-70年代,侯氏制碱法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
索尔维法的主要流程是什么?见下图。
而侯氏制碱法的化工流程是什么?见下图。
从这两个图,大家仔细看一下,会发现,二者其实是大同小异的。
依赖的原理和反应方程式均相同,都是“氨碱法”,主要工艺也没有区别,只不过侯氏制碱法在原料来源和副产物的回收方面做了改动。
双方的区别在哪里?主要区别就是在“氨碱法”原理之下,索尔维法中反应生成的氯化铵、铵盐在最后一步由石灰回收替换出来,氨循环使用,石灰变成氯化钙副产物。
而侯氏制碱法中,氯化铵直接就是产品(化肥),不需要回收。
那反应中必备的氨从哪里来?很简单,合成氨工厂。
一句话,二者的区别就这么简单。
也就是说,侯氏制碱法其实算不上一个独立的方法,只能算索尔维法的一个延伸和改动。
毕竟索尔维法出现的时候还没有合成氨工业,而侯氏制碱法其实是把合成氨工业和纯碱工业捏在一起的一种工艺,所以侯氏制碱法又称“联合制碱法”,其道理就在于此。
请大家注意我之前用了“改动”而不是“改进”,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索尔维法和侯氏制碱法,实际上各有优劣。
在我们的化学课本上,索尔维法最大的问题就是,产生大量氯化钙废渣,污染环境,而侯氏制碱法副产物是氯化铵,是一种化肥,因此侯氏制碱法优于联合制碱法。
问题在于,课本上这句话并不完全对,是有问题的。
第一,氯化铵因为含有氯,它并不是一种普适性的化肥。
施用在水田里可以,但是麦田、玉米、棉花等田地里长期施用会导致土壤酸化板结,更何况马铃薯、烟草等植物忌氯,不能施用。
第二,氯化钙也没有课本上说得那么不堪只能当废渣。
首先,这货溶解度大,溶液冰点极低,因此是一种良好的除雪剂。
其次,这玩意是一种必备的水泥添加剂,能增加水泥硬度和耐寒能力。
第三,氯化钙是目前工业上最廉价好用的气体干燥剂,几乎百搭。
这一进一出,加上还必须和合成氨装置配套使用,因此实际上侯氏法也就没有课本上讲得那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了。
事实上,直到今天,我国的纯碱工业,依然是索尔维法为主。
我国碱厂使用索尔维法的比例,占6成上下。
用侯德榜法的不到4成。
还有少量西部地区的碱厂,因为有便宜的水电撑腰,实际上是用电解盐水生成的苛性钠再与二氧化碳行中和之事,但比例不高。
毕竟相比氯化铵,农民伯伯们还是更喜欢尿素一些,而我们“基建狂魔”的名号,每年消耗大量水泥、钢材,氯化钙的用量也在逐年增加,早已摘掉了“废渣”的帽子。
对于侯氏制碱法,目前我们更多的还是鼓励民心士气,毕竟在那个我国积贫积弱,火柴、钉子都要叫做“洋火”、“洋钉”的年代,能有侯德榜这种创新,打破外国人对制碱技术的垄断,让很多人知道“原来中国人也能做些什么”。
在当时已属非常难得。
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否认侯德榜联合制碱法对我们精神上的激励意义。
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侯氏制碱法放到现在这种中华民族正在复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可能也就是“一次重大的工艺创新”,它对于工业方面的价值,应该不会比把电厂发电余下的废热利用起来作为印染厂漂布的热水能量源这种改动来得更有意义。
就这种层面上的改动,拿个我国科技进步杰出贡献奖都不一定拿得到。
至于想什么拿诺贝尔化学奖,纯粹是想多了吧……
诺奖是要奖励给原创性极强,具有划时代意义且基本上属于独家一份的那种级别的贡献的。
而侯氏制碱法虽然对我国制碱工业贡献极大,但并非完全属于原创性,而且当时除了侯氏制碱法,还有其它各式各样的制碱法,所以于情于理,侯氏制碱法都不会获得诺贝尔奖。
制碱工业史上有三大制碱法,即吕布兰法、索尔维法(氨碱法)和侯氏制碱法(联合制碱法)。
吕布兰制碱法因为产能落后而遭淘汰,索尔维法和侯氏制碱法是现在常用的制碱法,其制碱示意图分别如下:可以看出,两种制碱法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利用食盐、二氧化碳、氨为原料,经过一些列化学反应得到纯碱。
只不过二者的工序过程不太一样,所以最终的产品也所有区别。
但不管怎么说,侯氏制碱法在我国近代积贫积弱、技术被国外封锁的状况下,能够独立自主地摸索出来一套世界级制碱技术,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所以,侯氏制碱法在当时的意义可想而知是多么的重大。
但是,诺奖的评选并不是看这些的。
侯氏制碱法说到底还是对已有的技术进行的升级改进,并非是第一次独创。
所以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并非不可缺少,不没有明显促进人类认识或者文明进步,所以没有拿到诺贝尔奖。
这就像我们老一辈科学家研制出来核d,也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一样。
但拿不拿奖,并不影响我们对于侯氏制碱法的推崇,也并不能否定侯氏制碱法对于我国化工乃至世界化工行业的巨大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