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被后人称为什么

杜甫被后人称为什么,第1张

杜甫被后人称为什么 杜甫被后人称为什么?杜甫被后人称为什么?杜甫被后人称为什么?

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虽在世时声名不显,但后世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出生日期:先天元年(712年)逝世日期:大历五年(770年)

杜甫被后人称为什么生前无名的杜甫,为何被后世冠以诗圣的称号,他到底做了些什么?

杜甫真的很忙,因为父亲杜闲,他的诗中从无“闲”字。

幼年远离父母,是个留守儿童;少年时喜欢上树,爱好文艺;两次高考落榜,追星李白,吐槽皇帝,两次裸辞炒皇上鱿鱼。

不同于李白的豁达高远,高适的审时度势,杜甫的内心总有一种执拗。

有人说,读杜甫的诗是一种痛苦,他好似从未年轻过。

但是,在我看来,杜甫永远都是那个一日上树千百回的神都少年郎。

熊孩子的童年很快乐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年幼时,也是被娇养出来的孩子。

他的父亲杜闲,在唐玄宗时期为朝议大夫,兖州司马,官至五品。

他的母亲崔氏,亦是出自于门阀世家,家世显赫。

但是,伴随着母亲早逝,父亲再娶,杜甫妥妥地成为了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孩子。

在杜闲去外地赴任时,杜甫被送入洛阳,留在了姑姑家。

作为留守儿童的杜甫,童年是快乐的!当年,15岁的李白已经凭借自己的才华,小有名气的时候,杜甫才刚刚4岁。

他刚刚失去母亲,离开了父亲,与姑姑表兄同住,还好,姑姑待他始终如亲儿。

幼年时,家境不错,又生活在洛阳这样的繁华城市,杜甫接受了各种文化的熏陶。

五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舞剑,在洛阳听过李龟年唱歌,在北邙山看过吴道子的画。

这些所见所闻都为杜甫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岁便能出口成章,9岁就能写得一手好字。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那时的杜甫,大概都看不上与自己同龄的那些小屁孩,喜欢与年长的文人结交。

但是,那应该是杜甫自以为的成熟,其实他还是那个淘气的熊孩子。

十五岁时,杜甫还稚气未脱,来回奔跑,宛如一个小牛犊子。

等到七八月的时候,树上的梨子和枣子成熟了,他一天就能上树几回。

洛阳,年少时的杜甫,应该是我们记忆中少年郎的模样,自信天真!再长大些后,十九岁的杜甫,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于是,他背上行囊,辞别了姑姑,出了洛阳。

他去了山西,游了吴越。

三年后,他想起了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于是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洛阳,参加科举考试。

原以为是自信满满,必然高中,没想到却是折戟沉沙,铩羽而归。

对于杜甫的这一次落榜,说法有很多。

有人说,杜甫的创作才华与官场格格不入,不具备“治国平天下”的才能;还有人说当年那场科举,杜甫是受到了牵连,才没有考中。

说法有很多,但是,显然杜甫本人根本不在意。

也许是他觉得23岁还年轻,或许是他还没有看够这个世界,杜甫已经开始张罗着第二次远游了。

当时,恰逢杜甫的父亲杜闲调往山东任兖州司马,杜甫借着探亲的名义,去了山东。

彼时,杜闲已经娶了卢氏,并且生了一堆弟弟妹妹,虽说是探亲,杜甫与父亲的相处时间也不多。

期间,杜甫漫游了齐赵大地,飞鹰走狗,裘马轻狂。

在登上泰山后,望着这绵延辽阔,气势磅礴的山脉,杜甫心中激荡,直抒抱负,写下《望岳》一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流传千古,被后世之人奉为圭臬,大致是因为它表达出来的磅礴气势和坚定的决心。

年少时的杜甫,与“诗圣”杜甫的形象,无法完全重合。

少年不知愁滋味,意气风发,鲜衣怒马。

十年远游,不知不觉间,杜甫已经到了而立之年。

父亲很快就为他选了一门亲事,妻子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杨氏。

29岁,杜甫回到了洛阳,与杨氏完婚。

婚后,两人情意绵绵,恩爱无比,生育了二子一女,日子可谓是简单幸福。

当时,李白已经成为了诗界大咖,成为许多人的偶像,杜甫眼中亦是如此。

四年时间,转瞬即逝!公元744年,33岁的杜甫遇到了大名鼎鼎的李白。

李白被赐金放还,官场失意,杜甫而立之年,风华正茂。

虽然两人从未见过,但神交已久,两人同行,游览洛阳名胜。

相伴的半年时间里,两人一起呼鹰捉兔,打猎唤狗,好不快活,临别之际,相约下次在商丘会面。

同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如约而至,遇上了高适,三人一同吟诗作赋,饱览山水。

分别后,李白来到了齐州。

当时,北海太守李邕听闻杜甫在齐州,星夜兼程,赶去与杜甫会面。

李邕设宴与历下亭上,文人墨客皆来作陪。

当年,李邕已是68岁高龄,名满天下,而33岁的杜甫,初出茅庐。

得到李邕的眷顾,对杜甫来说也算是知遇之恩。

杯酒间,杜甫畅谈起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但是,当时遭到贬谪的李邕劝说杜甫,官场黑暗,奸相当道,不如寄情山水,来得快活。

但是,对于杜甫来说,考取功名,既是抱负,也是使命!在山东游览期间,杜甫与李白再次不期而遇,他们一起去东蒙山访仙求道,痛饮狂歌,肆意潇洒。

对于杜甫而言,李白亦师亦友,李白的豁达深深得吸引着杜甫。

半年后,李白与杜甫在酒中分别,李白留下一句“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后,仰天大笑而去。

此后,两人再未见过面。

高考落榜,看清现实35岁,杜甫终于踏入了长安

当时的大唐,国势强盛,汇集了四海八方的能人志士,与现在的“北漂”一样,当时的大唐京城长安,也有许多的“京漂”。

如大诗人王维,李白,都曾当过“京漂”。

但是,两者相比,王维更加幸运。

十五岁时,来到长安,诗画双绝的他很快就成为了王公贵族的宠儿,青云直上。

年轻的杜甫,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前途,于是毅然进京求仕,希望可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殊不知,杜甫坎坷的一生,也由此拉开帷幕。

公元747年,是杜甫入长安的第二年,唐玄宗颁布诏令,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

不同于科举考试,这次的“制举”,是皇帝为了征召天下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

这次的考试是由唐玄宗亲自命题,而文学素养极高的他,首次将诗赋加入了考试。

自恃才高的杜甫觉得,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

就在他摩拳擦掌,积极应考的时候,有一个人却忧心忡忡,此人便是李林甫。

李林甫高居宰相之位,却没什么才华,靠着谄媚逢迎的手段,坐上了高位。

他自知,如果让学子到殿前选拔,一旦被唐玄宗看中,自己的官位可能会受到影响,他坚决不能让这些书生来影响自己的前途。

于是,他向唐太宗建议,先由郡县太守甄选,然后送入京师复审,再由唐玄宗选拔。

唐玄宗听完后,采纳了李林甫的建议,并任命他为主考官,全权负责。

在唐玄宗眼中,李林甫精明强干,谦仁体己,却不知,他其实是个嫉贤妒能,手段毒辣的阴险小人。

在李林甫的一己私心下,大唐史上最荒唐的一次科考也由此产生。

此次的制举考试,并无一人入选。

这样的结果让唐玄宗十分气愤,于是问责李林甫,李林甫向唐玄宗谏言道:没有一个考生入选,并非坏事,反而要向陛下道喜。

这说明了陛下圣明,举国上下,无一入选,只能说明贤才已被朝廷尽揽,野无遗贤。

这正是,太平盛世,国君圣明的象征。

就这样,李林甫凭着“野无遗贤”的说辞,劝说唐玄宗相信,天下的贤士都在为国报效,没有一个遗漏。

可悲的是,唐玄宗竟然相信了这个荒唐的说法。

此时的唐玄宗,早已不是执政初期那个锐意进取,英明决断的皇帝,而变得倦怠,沉迷于后宫的奢靡生活。

这也为李林甫弄权转正,闭塞言路提供了机会,而年轻的杜甫,则沦为了无辜的牺牲品。

制举失利后,杜甫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抱负,他留在长安继续寻找机会。

献诗赋,写自荐,充当门客,成为了他在长安的主要生活内容。

一开始,王公贵族们也颇为欣赏杜甫的才华,常常将他奉为座上宾,而权贵们的盛情款待,也让杜甫监视到了上层贵族的奢靡生活。

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

但是,一年又一年地沉寂,让权贵们逐渐失去了耐心,于是放弃了杜甫。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长安底层人民的生活的艰辛窘迫与达官贵族们的骄奢淫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断叩击着杜甫敏感的内心。

这是杜甫第一次,将目光转向了底层人民。

他清醒地意识到,曾经政治清明的盛唐,已经被贪图享乐的腐化之风逐渐取代,官场黑暗可见一斑。

于此同时,李林甫更加变本加厉地打压人才,为自己的上位扫清障碍。

矛头直指时年70岁的北海太守李邕。

因为政治理念和立场的不同,李林甫诬陷李邕贪污受贿,并派人将其杀害,此举震惊朝野!当李邕被害的消息传来,杜甫悲痛欲绝。

当日,二人杯酒间畅谈理想的场面还历历在目,李邕的劝谏犹在耳边,自己立下的誓言与抱负也铭记于心。

只是此刻,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杜甫对于理想抱负的执拗,支撑着他在长安等待了五年。

公元751年,唐玄宗决定要封禅泰山,昭告天下,希望自己的丰功伟绩能够与天地共鉴。

得到消息的杜甫,终于看到了机会。

他挥毫泼墨,写下了三《大礼赋》,献给了唐玄宗。

杨玄宗看过了杜甫的诗作后,认定杜甫是个人才,于是,命他待命集贤院。

虽然杜甫因为《大礼赋》名动京师,但是仍然没有得到一官半职。

在李林甫的阻挠下,杜甫只得到了一个“参列选序”。

此时的杜甫已经身无分文,只能寄宿在朋友家。

为了赚取生活费,他只能沿街卖些草药,为了省钱,他与平民一样,去抢购低价米,这样的生活,与杜甫官三代的身份背道而驰。

转眼间,又过了五年,44岁的杜甫终于再次被想起。

但是河西尉这个九品小官,早已不是为人民服务的基层工作了。

在大唐政治逐渐黑化的当时,河西尉俨然成为了上级的传声筒,催逼黎民百姓的角色。

于是,杜甫写下“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坚决不上任。

无奈之下,杜甫又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说到底,只是个看管兵器和钥匙的岗位。

这次,杜甫接受了,不为别的,只是因为穷。

客居长安数十年,曾经“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满腔自信,早已被消磨殆尽。

看尽了官场黑暗,人性冷漠,现实逼迫着杜甫,不得不低头,接受了这个学而无用的卑微官职。

然而,上任前夕,他回乡探亲时,却得到了小儿子被活活饿死的噩耗。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

杜甫是恨的,他恨自己无能,恨官场的黑暗,更恨社会的腐败。

彼时的长安,依然是声色犬马,夜夜笙歌,而平民百姓家中,却在为了一顿饱饭,苦苦挣扎。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声声含泪,字字泣血。

然而,这警示钟声般的疾呼,又有几人能听到呢?杜甫生逢盛世,年少时,家境尚可,没有钱财上的忧思。

如何能想到,困守长安数十年后,经历的种种磨难,让他对现实的理解越加深刻。

此时的杜甫,在诗风上,开始向现实主义转变。

他不再关心命运的起落,也不再在乎上位者的垂青。

他将目光转向了苦苦挣扎的黎民百姓,他看到了虚华盛世下的真实。

若是常人,梦想一次次落空,亲人无辜殒命,早已另谋出路了。

但他是杜甫,他太倔,他早将做官当成了自己唯一的追求,这条路无论多难多苦,他势必要一路走到黑。

更令杜甫始料未及的是,一个月后,一场叛乱将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大唐,将大唐从盛唐美梦中惊醒,杜甫从此也进入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刻。

忧国忧民的实践者公元755年,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隔年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在马嵬坡痛心赐死了杨玉环。

不久之后,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称帝,史称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逃难到乡野的杜甫,得知新帝继位,大唐中兴有望,于是准备去投靠新帝。

然而,杜甫刚一出城,就被叛军俘虏到了长安,同时期被俘虏到长安的还有诗人王维。

但是与王维不同的是,杜甫因为官职低微,没有被限制自由。

落魄的杜甫,走在长安的街头,看着曾经的歌舞场,此时已是断壁残垣。

百姓纷纷逃难,饿殍遍地,哀鸿遍野,杜甫不禁悲从中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被俘虏的岁月里,心怀家国的杜甫,从未有一刻放弃逃跑。

公元757年2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以及手下合谋杀死。

眼见叛军内乱,杜甫趁机悄悄逃出了长安,想要去凤翔,投奔唐肃宗。

杜甫不知道,此一去,是何种结局,但是,他赌上了自己的性命。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长途跋涉,经历磨难,杜甫来到了凤翔,见到了唐肃宗。

唐肃宗见有老臣拉来投奔自己,大喜过望,给了杜甫左拾遗的职位。

虽然这只是个小官,但是杜甫已经很满足了。

杜甫认为,只要自己保持原则,便能深得重用,殊不知,他即将卷入一场政治漩涡中,成为了他从此漂泊的开始。

当时的宰相房琯,因被人诬陷,撤去了职位。

作为房琯同僚兼好友的杜甫,十分的义气。

他上书唐肃宗,为房琯辩白,措辞激烈,引得唐肃宗大怒,将杜甫贬到了华州。

虽然因为张镐的劝说,杜甫得以官复原职,但是不再得到唐肃宗的重用与信任,日子越发艰难起来,只能日日典当衣服,换得酒喝。

但是,好景不长,被营救出来的房琯依旧不安分,最终连累了杜甫,再一次被贬到华州,任司功参军。

杜甫坚持了大半辈子的梦想,刚有点起色,便彻底暗淡下去,再无实现的可能了。

杜甫恋恋不舍地出了长安城,这个曾经困了他十年的地方,承载着梦想的地方,最终离他越来越远。

杜甫知道,也许此生,他不可能再踏足长安了。

回到家乡的杜甫与亲人短暂相聚后,在再次启程去了华州。

一路上,他眼见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痛心疾首,写下了《三吏》《三别》,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巅峰‬。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残酷的现实,让杜甫意识到,他的理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在亲眼见到官吏残酷镇压和逼迫百姓后,杜甫对朝堂完全失望了。

公元759年,47岁的杜甫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一职,带着妻儿来到了成都。

在花溪河畔建造了一座草堂,他希望可以在这里过上宁静安稳的日子。

也就是这一年,他开始想念李白。

遥想彼此相遇的那一年,杜甫尚年轻,对困境中的李白没有切身体会,而如今,他是真的感受到了。

渴望建功立业,却一再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他无法忽视底层人民的苦难,也无法在官场继续蝇营狗苟,更无法直视上位者的人心。

吐尽人间疾苦词在成都的日子,难得的惬意。

当春雨淅淅沥沥敲打着窗沿,抚慰着杜甫满目疮痍的心时,战乱中的宁静尤为可贵。

更难能可贵的,是始终不离不弃的妻子。

当年,19岁的杨氏与29岁的杜甫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一见钟情。

两人彼此恩爱,携手共度。

婚后不久,杜闲去世,杜甫失去了依仗,生活一落千丈。

但是,杨氏从未嫌弃过杜甫。

她甘愿换上粗布麻衣,为杜甫洗手作羹汤,亦甘愿挽起长发,扛起锄头,成为田间劳作的农妇。

日子虽苦,但是她理解,因为她懂杜甫!妻子的付出,杜甫看在眼里,他也回报了杨氏最大的深情。

有人统计,历代诗人里,作品中出现“妻”字最多的就是杜甫了。

虽然好不容易挣来的前程就这样被断送了,但是,在成都草堂里,一家人拥有难得的相聚时刻,没有战乱,没有尔虞我诈,有的只是彼此。

他们有时在纸上下棋,看孩子磨针做鱼钩,有时就两人牵手出去散步划船,看水中的孩子嬉戏打闹。

虽然欢愉,但是穷苦还是占据了大部分。

他的家人时时挨饿,已顾不得父子纲常。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不得已之下,年过半百的杜甫,只得向好友高适求助,他写信于高适道: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到了秋天,草堂上的茅草几乎被北风卷走,大雨滂沱,屋内没有一处是干的。

在漆黑的夜幕中,杜甫终是感叹于自己永远无法安定的人生,疾呼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为了生计,杜甫举家搬迁,四处漂泊,穷困潦倒。

直到公元770年,59岁‬的杜甫思念故乡,一路沿着湘江漂泊,想要回到洛阳。

此时,杜甫已经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北望着长安洛阳,感叹着天高地阔,何以为家。

他回望湘江,滔滔江水,浩浩汤汤,何处可以容身。

在夕阳的映照下,他饱经风霜的面颊显得格外沧桑沉郁,微微颤抖的双手,理了一下早已霜白的鬓边,吟诵起他的千古绝唱。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这年冬天,诗圣杜甫,带着他未曾实现的理想,病逝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不久后,他的妻子杨氏也郁郁而终。

总结对于杜甫,是熟悉又陌生的。

读过不少他的诗,却从未深入了解过他的故事。

他的一生,正如他诗中所写的那样: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明朝人在《合刻李杜诗集序》中,第一次提出“诗圣”杜甫的概念:余曷敢言诗,问诸言诗者有云,供奉之诗仙,拾遗之诗圣。

后人将杜甫称为“诗圣”,何为圣?孟子有云: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

一言以蔽之,德才兼备,谓之圣。

杜甫的圣,在于他嫉恶如仇,对于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都敢于冷静地揭露和尖锐的批判;也在于他甘愿为解救苦难中的人民,而选择牺牲自己;更在于他用伟大的胸怀和对人民的关照,写出了一组组反应现实和反抗分裂的诗。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或许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拥有一颗仁者之心,才是杜甫超越同时代诗人最根本的特质。

生逢盛世,逝于乱世,杜甫漂泊无依的一生,也正如岌岌可危的大唐,他敢于吐尽人间疾苦词,做忧国忧民的实践者。

鲁迅曾说过,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与我们一起哭,一起笑……盛唐不复,却成一代诗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442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