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纵横”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zòng héng。
横一条竖一条的;)奔放自如;奔驰无阻。
出自《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纵横”造句:⑴这里河流密布,河道纵横,水上交通非常便利。
⑵东部地区交通发达,公路铁路纵横交错。
⑶站在国贸大厦上,举目四望,街道纵横,高楼林立。
⑷我梦想着有一天能纵横驰骋在大草原上。
⑸同学们的队列表演很成功,纵横整齐,步调一致。
纵横的意思大秦帝国之纵横,纵横是什么意思?纵横,合纵连横是也,是三教九流中九流的一种。
它是战国时期尤其是中后期被各国充分利用一种外交、政治手段,实质是军事、政治联盟或妥协。
"纵横"一说是由纵横家的鼻祖苏秦首先提出,这也是苏秦本人对于纵横学最大的贡献(关于苏秦的事迹多为错位穿插或者杜撰)。
真正把它发扬光大的是张仪、公孙衍和范睢等人,其中得益于连横的天然优势,张仪和范睢主持的连横之术作用更加突出。
其实,纵横之术的运用由来已久,比苏秦提出这个概念要早的多。
苏秦只是第一个提出这个概念的人,此后的纵横家的名称也随之产生,纵横之术也被更广泛的利用。
纵横之术本身并不具有专门的对象,从字面理解,纵向的合作或者妥协就是合纵,横向的合作或者妥协就是连横。
到了战国中后期,纵横变成固定式。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它被韩赵魏等国利用最多,有时候燕国和楚国也会加入,比如修鱼之战。
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被秦国利用的最多,齐国也偶尔运用,代表战役宜阳之战、秦灭六国等。
秦国能够充分利用起纵横之术,是其崛起的重要原因。
范睢的"远交近攻"属于新时期一种纵横之术,为秦国灭六国拉开了序幕,也为最终统一六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合纵、连横,合纵是集东方六国之力攻秦乃至灭秦(仅有一次合纵为伐齐),连横是秦国与东方六国之一二联合分解六国联盟并攻打蚕食六国土地。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增强,秦国君主开始了历代先祖梦寐以求的东进攻势。
随着魏国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失败国力下降失去了霸主地位,面对日益强盛的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政策,无力抵抗。
犀首公孙衍提出联合东方六国攻打秦国的合纵策略也开始受到东方六国重视,纷纷支持公孙衍的"合纵"。
韩国、齐国、燕国、赵国、楚国、魏国皆以事属犀首,于公元前318年集合六国联军(还联合了义渠西边打辅助)攻秦至函谷关,秦军主动出击六国联军大败而归。
第二年秦宗室赢疾在新余大败三晋联军斩首八万。
公元前298年因在秦国受辱,孟尝君发起了齐魏韩三国攻秦之战,联军攻破函谷关,因秦军精锐在楚国,秦国割地求和。
公元前247年因魏国遭受秦国蒙骜攻打,信陵君复归魏国任上将军,赵楚韩燕五国发兵支援魏国击退蒙骜并打至函谷关,秦军闭关据守联军胜利。
赵国将军庞煖于公元前241年倡导赵楚燕魏四国攻秦之战,因楚国背盟撤军而告终。
还有一次针对齐国的合纵,前287年,苏秦倡导齐赵韩魏楚五国合纵抗秦,大军集结期间齐湣王出兵灭了宋国,引起列国的不满,将矛头转向齐国。
前286年,燕韩赵魏秦合纵攻齐,齐国差点灭国,就此衰落。
苏秦作为后世最知名的合纵家在当时主要成就是促进了六国联盟的产生,佩六国相印,赵王封他为武安君。
苏秦的六国联盟主要是政治上而非军事,以齐湣王出兵灭宋国而告终。
连横由张仪提出,主要是瓦解六国联盟。
秦国拉拢魏国瓦解三晋联盟,拉拢楚国瓦解齐楚联盟,拉拢齐国瓦解六国联盟。
秦昭王时期范睢又提出远交近攻策略,结交齐国燕国黑起屁儿打韩赵魏楚。
综上所述合纵特点为多打一,更多偏军事手段;连横为分化瓦解,以政治外交手段为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